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1.1 稀土元素的简述 | 第7-10页 |
1.1.1 稀土元素电子结构 | 第7-9页 |
1.1.2 稀土元素的性质 | 第9页 |
1.1.3 稀土钕及其应用 | 第9-10页 |
1.2 金属砷的简述 | 第10-12页 |
1.2.1 砷的性质 | 第10-11页 |
1.2.2 砷的用途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3 稀土-铁-砷系的化合物 | 第12-16页 |
1.3.1 钕砷化合物 | 第13-14页 |
1.3.2 铁砷化合物 | 第14-15页 |
1.3.3 钕铁化合物 | 第15-16页 |
1.3.4 钕铁砷三元化合物 | 第16页 |
1.4 扩散模型 | 第16-17页 |
1.5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3 试样制备及检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钕砷原子比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28-40页 |
3.1 钕砷原子比为 1:2.5 的试样分析 | 第28-31页 |
3.1.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28-29页 |
3.1.2 物相种类 | 第29-30页 |
3.1.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30-31页 |
3.2 钕砷原子比为 1:3 的试样分析 | 第31-35页 |
3.2.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32-33页 |
3.2.2 物相种类 | 第33页 |
3.2.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33-35页 |
3.3 钕砷原子比为 1:3.5 的试样分析 | 第35-38页 |
3.3.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35-36页 |
3.3.2 物相种类 | 第36页 |
3.3.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36-38页 |
3.4 钕砷原子比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制备温度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40-52页 |
4.1 制备温度 900℃的试样分析 | 第40-43页 |
4.1.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40-41页 |
4.1.2 物相种类 | 第41页 |
4.1.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41-43页 |
4.2 制备温度 950℃的试样分析 | 第43-46页 |
4.2.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43-44页 |
4.2.2 物相种类 | 第44-45页 |
4.2.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45-46页 |
4.3 制备温度 1000℃的试样分析 | 第46-49页 |
4.3.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46-47页 |
4.3.2 物相种类 | 第47-48页 |
4.3.3 相组成物及相成分 | 第48-49页 |
4.4 温度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保温时间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52-63页 |
5.1 保温5小时的试样分析 | 第52-55页 |
5.1.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52-53页 |
5.1.2 物相种类 | 第53页 |
5.1.3 试样相组成物与相成分 | 第53-55页 |
5.2 保温30小时的试样分析 | 第55-58页 |
5.2.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55-56页 |
5.2.2 物相种类 | 第56页 |
5.2.3 试样相组成物与相成分 | 第56-58页 |
5.3 保温50小时的试样分析 | 第58-61页 |
5.3.1 试样的组织种类、形状以及分布 | 第58-59页 |
5.3.2 物相种类 | 第59页 |
5.3.3 试样相组成物与相成分 | 第59-61页 |
5.4 保温时间对Nd-Fe-As系高温产物的影响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Nd-Fe-As系原子的扩散系数及扩散激活能计算 | 第63-68页 |
6.1 铁原子的自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63-65页 |
6.2 钕原子的扩散系数及扩散激活能计算 | 第65-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