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者的生活风格变化及其主体叙说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2-14页 | · 社会背景与动机 | 第12-13页 | · 个人背景与动机 | 第13-14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3 名词解释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 爱情理论 | 第16-17页 | · 爱情类型论 | 第16-17页 | · 爱情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 爱情分手理论 | 第17-20页 | 3 亲密信任理论 | 第20-21页 | 4 个体心理学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3-34页 | 1 研究架构与程序 | 第23-25页 | 2 亲密信任量表 | 第25-26页 | · 简介 | 第25页 | · 作答与记分方式 | 第25页 | · 信效度考验分析 | 第25-26页 | 3 叙说研究法 | 第26-28页 | · 何为叙事研究 | 第26-27页 | · 叙说的理论脉络 | 第27-28页 | 4 研究者与研究伦理 | 第28-29页 | · 研究者 | 第28-29页 | · 研究伦理 | 第29页 | 5 预防谈省思 | 第29-30页 | 6 研究参与者 | 第30-32页 | 7 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32-34页 | · 资料整理 | 第32页 | · 资料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问卷调查 | 第34-39页 | 1 方法 | 第34页 | · 被试 | 第34页 | · 工具 | 第34页 | · 操作程序 | 第34页 |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34-38页 | · 信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 描述性分析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个案分析讨论 | 第39-81页 | 1 晨雾中的十字路-E的叙事 | 第39-49页 | · 看得见终点的开始—确定与不确定 | 第39-41页 | · 完全信任之后—控制与失控 | 第41-43页 | · 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融合与分离 | 第43-45页 | · 废墟之上的重建—我是谁? | 第45-48页 | · E的访谈后记 | 第48-49页 | 2 被流放的公主—M的叙事 | 第49-58页 | · 无微不至的感动—依赖着的存在 | 第49-50页 | · 失了音准的乐章—为了安心而出让的权力 | 第50-51页 | · 跟不上的步伐—付出与被抛弃 | 第51-54页 | · 拉扯,究竟是为谁成长?—自信与自卑 | 第54-56页 | · M的访谈后记 | 第56-58页 | 3 站着岗的哨兵-毛的叙事 | 第58-68页 | · 妳是我一辈子的责任—理性与感性 | 第58-60页 | · 最后的一班岗—责任越大,负罪越小 | 第60-62页 | · 似曾相识的剧情—堅持只剩下形式 | 第62-64页 | · 我有我自己的责任—接纳,走下哨崗之後 | 第64-67页 | · 毛的访谈后记 | 第67-68页 | 4 没有自己的自己-K的叙事 | 第68-81页 | · 熟悉的陌生人-对变化的拒绝 | 第68-71页 | · 柏拉图式的相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生活 | 第71-74页 | · 失去功能的指南针-走不出的泥沼 | 第74-76页 | · 随着时间掩埋的过去-自我的脱离 | 第76-79页 | · K的访谈后记 | 第79-81页 | 第六章 个案综合讨论 | 第81-89页 | 1 亲密间的信任 | 第81-84页 | · 对于未知的“惶惑” | 第81-83页 | · 对于”融合”的渴望 | 第83-84页 | 2 三人游-分离与自我的位移 | 第84-86页 | · “分离”—想象世界的破裂 | 第84-85页 | · 离开之后—自我的失焦与位移 | 第85-86页 | 3 生活风格的转化-如何面对世界 | 第86-89页 |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建议 | 第89-91页 | 1 研究局限 | 第89页 | · 受访者的界定 | 第89页 | · 研究法的局限 | 第89页 | 2 建议 | 第89-91页 | · 对咨询工作的建议 | 第89-90页 | ·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104页 | 致謝 | 第104-10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