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一维纳米线材料的概述 | 第11页 |
· 一维纳米线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一维纳米线材料常见制备方法与应用 | 第12-14页 |
· 一维纳米线材料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 一维纳米线材料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微乳液法合成MgCO_3·3H_2O纳米棒及其应用拓展研究 | 第17-29页 |
· 前言 | 第17-18页 |
· 实验部分 | 第18-21页 |
· 实验中使用的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实验药品及其规格与生产厂家 | 第18-19页 |
·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 | 第19页 |
· 实验内容 | 第19-20页 |
· 三水碳酸镁(MgCO_3·3H_2O)纳米棒的制备实验步骤 | 第19-20页 |
· 二氧化钛纳米管制备的实验步骤 | 第20页 |
· 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负载Pt实验步骤制备的实验步骤 | 第20页 |
· 样品表征 | 第20-21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0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0页 |
· 傅里叶红外(FT-IR) | 第20页 |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0页 |
· 热重(TG) | 第20-21页 |
· 气象色谱测试(GC) | 第21页 |
· 电子能谱(EDX) | 第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对MgCO_3·3H_2O纳米棒形貌调控的结果 | 第21-23页 |
· 有无表面活性剂对MgCO_3·3H_2O纳米棒的影响 | 第23页 |
· MgCO_3·3H_2O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 第23-25页 |
· 以MgCO_3·3H_2O纳米棒为模板制备二氧化钛微米管 | 第25-26页 |
· TiO_2纳米管负载铂之后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26-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以一维Te纳米线为模板制备串珠状Te@C-SiO_2复合纳米材料及其浸润性研究 | 第29-47页 |
· 前言 | 第29-31页 |
·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 实验中使用的药品和仪器 | 第31-33页 |
· 实验药品与其规格和生产厂家介绍 | 第31-32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实验内容 | 第33-34页 |
· 串珠状Te@C-S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 直径为7 nm的Te纳米线的制备 | 第33页 |
· 直径为30 nm的Te@C纳米线的制备 | 第33页 |
· 不同尺寸比例的“串珠”状Te@C-S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 超双疏Te@C-SiO_2膜材料和纳米器件的制备 | 第34页 |
· 样品表征 | 第34-3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35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 | 第35页 |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5页 |
· 热重(TG) | 第35页 |
· 光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35页 |
· 电子能谱仪(EDS) | 第35-36页 |
· 结果讨论 | 第36-46页 |
· 直径为7 nm的Te纳米线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6页 |
· 一系列直径不同的Te@C复合纳米线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6-37页 |
· “串珠”状的Te@C-SiO_2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7-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 总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串珠”状Te@C-SiO_2材料浸润性的理论研究 | 第47-57页 |
· 前言 | 第47-48页 |
· 理论模型介绍 | 第48-50页 |
· 理论计算的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 维持纤维D~*不变,改变硅球的尺寸,研究样品浸润性变化 | 第50-52页 |
· 维持二氧化硅球D~*不变,改变纤维的尺寸,研究样品浸润性变化 | 第52-55页 |
· 总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总结 | 第57-58页 |
· 不足和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