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2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隔代教育 | 第12-13页 |
· 亲子教育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隔代教育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7页 |
· 关于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共存性的讨论 | 第17-20页 |
三、我国城市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天鹅花苑小区为例 | 第20-25页 |
(一) 广州市天河区天鹅花苑小区的家庭教育基本现状 | 第20-21页 |
· 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成为主导 | 第20页 |
· 祖辈与父辈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 两代人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忽略社会活动 | 第21页 |
(二)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代际差异分析 | 第21-23页 |
· 教育观念的代际差异 | 第21-22页 |
· 教育方式的代际差异 | 第22-23页 |
· 教育能力的代际差异 | 第23页 |
(三)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代际差异的后果 | 第23-25页 |
· 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 第23-24页 |
· 影响亲子关系 | 第24页 |
· 影响祖辈与父辈关系 | 第24-25页 |
四、小组社会工作在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上的初步尝试 | 第25-32页 |
(一) 小组社会工作在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二) 小组工作类型及功能 | 第26页 |
(三) 小组筹备阶段 | 第26-27页 |
· 组员招募及遴选 | 第26-27页 |
· 协调小组活动资源 | 第27页 |
(四) 小组活动开展 | 第27-31页 |
· 第一节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 第30-31页 |
· 第五节 | 第31页 |
(五) 小组评估 | 第31-32页 |
(六)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 第32页 |
· 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 第32页 |
· 社会工作者运用民主的引导方式 | 第32页 |
· 社会工作者要更新知识储备 | 第32页 |
五、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的思考 | 第32-36页 |
(一) 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第33-34页 |
·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目的一致性 | 第33页 |
·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互补性 | 第33页 |
·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对沟通需求的一致性 | 第33-34页 |
(二) 学校、社区及政府在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 | 第34-35页 |
· 学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指导 | 第34页 |
· 以社区为依托建立长期指导场所 | 第34-35页 |
· 建立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机构及地方家庭教育责任机构 | 第35页 |
(三) 社会工作在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衔接中的具体运用建议 | 第35-36页 |
· 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实现两代教育的衔接 | 第35-36页 |
· 运用优势视角开展实现两代教育衔接的服务 | 第36页 |
六、结论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一:家庭教育调查问卷 | 第41-43页 |
附录二:小区家长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
附录三:“爱传递”健康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 第44-52页 |
附录四:“爱传递”健康教育小组信息反馈表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