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多糖的研究 | 第13-22页 |
1.1.1 多糖的提取 | 第13-14页 |
1.1.2 多糖的化学修饰方法 | 第14-16页 |
1.1.3 多糖的降解方法与降解后生物活性的变化 | 第16-17页 |
1.1.4 多糖的结构表征 | 第17-19页 |
1.1.5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9-20页 |
1.1.6 多糖抗氧化机制及构效关系 | 第20-22页 |
1.2 茯苓 | 第22-24页 |
1.2.1 茯苓概述 | 第22页 |
1.2.2 茯苓的主要成分 | 第22页 |
1.2.3 茯苓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茯苓多糖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2 分子量对多糖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提取与结构鉴定 | 第26-40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试剂 | 第26-28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28页 |
2.3.2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3 多糖的全波长扫描分析 | 第29页 |
2.3.4 多糖的理化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2.3.5 多糖特性粘数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6 单糖组成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2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2.4.1 全波长扫描结果分析 | 第32页 |
2.4.2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2.4.3 特性粘数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2.4.4 单糖组成的测定 | 第35-37页 |
2.4.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讨论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降解与结构分析 | 第40-56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3.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2 羧甲基茯苓多糖取代度的测定 | 第42页 |
3.3.3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2页 |
3.3.4 制备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条件筛选 | 第42-43页 |
3.3.5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3页 |
3.3.6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取代度的测定 | 第43页 |
3.3.7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第43-44页 |
3.3.8 刚果红实验 | 第44-45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3.4.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和取代度的测定结果 | 第45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3.4.3 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3.4.4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制备条件的筛选 | 第47-49页 |
3.4.5 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其取代度的测定 | 第49-51页 |
3.4.6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分析 | 第51-54页 |
3.4.7 刚果红实验结果 | 第54页 |
3.5 本章讨论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56-73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材料与试剂 | 第56-5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4.3.1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4.3.2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第59-62页 |
4.3.3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2-71页 |
4.4.1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性的测定结果 | 第62-65页 |
4.4.2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第61-71页 |
4.5 本章讨论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