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重要性 | 第9-10页 |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 第9页 |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其重要性 | 第9页 |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 第9-10页 |
·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现状 | 第10-11页 |
· 放牧侵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 放牧侵蚀的形成 | 第11-12页 |
·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放牧对植被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16-25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6页 |
· 材料方法 | 第16-18页 |
· Fourier5016地温计 | 第16-17页 |
· 放牧地秃斑图像 | 第17页 |
· 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 | 第17-18页 |
· 试验项目设计 | 第18-25页 |
· 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地形因素的提取 | 第19页 |
· 放牧地秃斑面积周长提取 | 第19-21页 |
· 放牧地秃斑地表温度测定 | 第21-22页 |
· 放牧地秃斑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放牧地秃斑土壤粒径的测定 | 第22-23页 |
· 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土壤侵蚀量的测定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和鼠洞分形特征 | 第25-32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秃斑和鼠洞闭合多边形的面积、周长的变化趋势 | 第25-27页 |
· 秃斑和鼠洞的分形特征 | 第27-31页 |
· 对鼠洞和秃斑几何形状的统计描述 | 第27-29页 |
· 鼠洞和秃斑的斑块密度和破碎度指数比较 | 第29页 |
· 鼠洞和秃斑形状指数的比较 | 第29-30页 |
· 鼠洞和秃斑分形维数的比较 | 第30页 |
· 斑块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放牧地秃斑“热岛效应”与土壤有机质关系研究 | 第32-39页 |
· 前言 | 第32页 |
· 放牧地秃斑的“热岛效应”研究 | 第32-37页 |
· 放牧地秃斑地表温度日动态 | 第32-33页 |
· 放牧地秃斑地表温度月动态和季节动态 | 第33-36页 |
· 不同退化度样地秃斑度与>0℃积温的关系 | 第36-37页 |
· 放牧地秃斑“热岛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 生长旺盛期>0℃积温与秃斑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高寒草甸放牧侵蚀机理研究 | 第39-47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 | 第39-42页 |
· 土壤粒径结构分布 | 第39-40页 |
· 各粒级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 第40-42页 |
· 高寒草甸退化序列地形因子分析 | 第42页 |
· 江河源区放牧地土壤侵蚀研究——基于~(137)Cs示踪技术 | 第42-46页 |
· 退化序列上研究样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布 | 第42-44页 |
· 不同因素对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 | 第44-46页 |
·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总的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