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7
页 |
第一章 引子——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生态写生 | 第7-17
页 |
· 北京后海飘雨的傍晚 | 第7-8
页 |
· 上海新天地典雅的下午 | 第8-10
页 |
· 成都廊桥安详的早晨 | 第10-12
页 |
· 云南丽江慵懒的午后 | 第12-14
页 |
· 桂林阳朔浮华的夜 | 第14-17
页 |
第二章 综述——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 第17-28
页 |
· 新的现象 | 第17-18
页 |
·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8-19
页 |
· 既往研究 | 第19-20
页 |
· 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背景、原因和机制 | 第20-28
页 |
· 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背景 | 第20-23
页 |
· 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原因与机制 | 第23-28
页 |
第三章 杂音——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之问题 | 第28-34
页 |
· 大多是个人行为,改造水平整体偏低 | 第28-30
页 |
· 改造不够理性,保护传统建筑与实现“吧”空间意象产生矛盾 | 第30-32
页 |
· 缺乏统领的母题,风格不统一造成对传统街区气氛的破坏 | 第32-34
页 |
第四章 契合——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方式和方法 | 第34-65
页 |
· 综述 | 第34-42
页 |
· 影响“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方式和方法的因素 | 第34-40
页 |
· 关于高层次的改造 | 第40-41
页 |
· 关于“适宜技术” | 第41-42
页 |
· 内部空间意象 | 第42-43
页 |
· 传统空间意象的保留 | 第42-43
页 |
· 西方/现代空间意象占主导 | 第43
页 |
· 建筑结构的应用 | 第43-45
页 |
· 原先结构的保留 | 第44
页 |
· 新结构与原结构的适应 | 第44-45
页 |
· 建筑材料的选择 | 第45-47
页 |
· 地域性的表达 | 第46
页 |
· 富有表现力的建筑材料 | 第46-47
页 |
· 采光与照明 | 第47-50
页 |
· 采光 | 第48-49
页 |
· 照明 | 第49-50
页 |
· 内部陈设的布置 | 第50-52
页 |
· 建筑外部环境的营造 | 第52-55
页 |
· 欣赏性外部环境 | 第52-53
页 |
· 参与性外部环境 | 第53-55
页 |
· 文化符号的使用 | 第55-57
页 |
· 对人的感受的影响和把握 | 第57-60
页 |
· 开敞与封闭感 | 第58-59
页 |
· 序列感 | 第59
页 |
· 认同感 | 第59-60
页 |
· 新鲜感 | 第60
页 |
· 由传统街区向特色“吧”街的转变 | 第60-65
页 |
· 研究传统街区的功能和历史文脉,理性地引入“吧”空间 | 第61
页 |
· “形散而神不散” | 第61-62
页 |
· 注重“吧”街气氛的营造 | 第62-65
页 |
结语 | 第65-66
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
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
页 |
致谢 | 第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