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丹参酮的研究 | 第14-18页 |
1.1.1 丹参酮概述 | 第14页 |
1.1.2 丹参酮生物活性 | 第14-16页 |
1.1.3 丹参酮抗肿瘤机理 | 第16-17页 |
1.1.4 二氢丹参酮I | 第17-18页 |
1.2 丹参酮新型载药系统 | 第18-20页 |
1.2.1 纳米粒 | 第18-19页 |
1.2.2 乳液 | 第19页 |
1.2.3 环糊精复合物 | 第19-20页 |
1.2.4 其它载体系统 | 第20页 |
1.3 受体介导的靶向载药系统 | 第20-24页 |
1.3.1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 第20-21页 |
1.3.2 常见靶向分子 | 第21-24页 |
1.4 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机制 | 第24-26页 |
1.4.1 细胞周期阻滞 | 第24页 |
1.4.2 内源性线粒体途径 | 第24-25页 |
1.4.3 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 | 第25-26页 |
1.5 常见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 第26-28页 |
1.5.1 p53通路 | 第26-27页 |
1.5.2 PI3K/AKT信号通路 | 第27页 |
1.5.3 MAPK通路 | 第27-28页 |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6.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DI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条件优化 | 第30-44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2.3.2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32页 |
2.3.3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4 纳米粒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3.4.1 单因素实验 | 第33页 |
2.3.4.2 正交实验 | 第33-34页 |
2.3.5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34页 |
2.3.6 微观形貌观察 | 第34页 |
2.3.7 溶血性实验 | 第3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4.1 DI标准曲线 | 第34-36页 |
2.4.2 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36-37页 |
2.4.3 纳米粒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7-40页 |
2.4.3.1 单因素实验 | 第37-40页 |
2.4.3.2 正交实验 | 第40页 |
2.4.4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40-42页 |
2.4.5 微观形貌 | 第42页 |
2.4.6 溶血性实验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生物素靶向DI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57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44-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3.1 聚合物的合成 | 第45-47页 |
3.3.2 聚合物的表征 | 第47页 |
3.3.3 溶血性实验 | 第47-48页 |
3.3.4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48页 |
3.3.5 纳米粒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8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4.1 聚合物的表征 | 第48-51页 |
3.4.2 溶血性实验 | 第51-52页 |
3.4.3 纳米粒理化性质 | 第52-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DI纳米粒抑制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 第57-68页 |
4.1 前言 | 第57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59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57-5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3.1 细胞的培养 | 第59页 |
4.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 第59-60页 |
4.3.3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方法 | 第60页 |
4.3.4 细胞内的吸收和定位 | 第60-61页 |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1-67页 |
4.4.1 DI制剂对Hela细胞存活率影响 | 第61-63页 |
4.4.2 DI制剂对Hela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第63-64页 |
4.4.3 细胞内的吸收和定位 | 第64-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DI纳米粒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第68-87页 |
5.1 前言 | 第68页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8-70页 |
5.2.1 试剂与材料 | 第68-69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69-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5.3.1 溶液的配制 | 第70-71页 |
5.3.2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71-72页 |
5.3.3 Hoechst33342单染分析 | 第72页 |
5.3.4 细胞内ROS的检测 | 第72-73页 |
5.3.5 蛋白样品的提取 | 第73页 |
5.3.6 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73-74页 |
5.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4-86页 |
5.4.1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74-77页 |
5.4.2 Hoechst33342单染分析 | 第77页 |
5.4.3 细胞内ROS的含量 | 第77-79页 |
5.4.4 DI-BPA-NPs调控Caspase家族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79-80页 |
5.4.5 DI-BPA-NPs调控线粒体途径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80-81页 |
5.4.6 DI-BPA-NPs调控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81-82页 |
5.4.7 DI-BPA-NPs调控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82-83页 |
5.4.8 DI-BPA-NPs调控p5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 | 第83-84页 |
5.4.9 DI-BPA-NPs调控周期蛋白表达量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一、结论 | 第87-88页 |
二、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 第88页 |
三、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