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2-1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智力障碍概述 | 第15页 |
2 执行功能概述 | 第15-20页 |
2.1 执行功能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执行功能的成分 | 第16-17页 |
2.3 执行功能的评估方式 | 第17-20页 |
3 智力障碍的执行功能缺陷 | 第20-23页 |
3.1 智力障碍的抑制控制缺陷 | 第21页 |
3.2 智力障碍的工作记忆缺陷 | 第21-22页 |
3.3 智力障碍的认知灵活性缺陷 | 第22页 |
3.4 智力障碍执行功能其他方面的缺陷 | 第22-23页 |
4 体感互动的研究 | 第23-26页 |
4.1 体感互动技术介绍 | 第23页 |
4.2 体感互动在特殊教育和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 第23-24页 |
4.3 体感互动在执行功能评估和干预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2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9-66页 |
研究一:体感互动任务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评估 | 第29-59页 |
1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4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31-36页 |
2.3 实验设备和环境 | 第36页 |
2.4 研究过程 | 第36-4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0-59页 |
3.1 智力障碍儿童体感互动任务和传统执行功能测验结果相关分析 | 第40-44页 |
3.2 体感互动任务指标的内部相关分析 | 第44-46页 |
3.3 智力障碍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评估结果比较 | 第46-48页 |
3.4 体感互动任务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筛查工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第48-51页 |
3.5 智力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特点 | 第51-59页 |
研究二:体感互动任务用户体验和参与度研究 | 第59-6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5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9-60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60-6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1-66页 |
3.1 体感互动任务用户体验分析 | 第61-63页 |
3.2 体感互动任务儿童参与度分析 | 第63-66页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66-87页 |
1 智力障碍儿童体感互动任务结果与传统执行功能测验结果的相关 | 第66-75页 |
1.1 体感反应-不反应任务结果与传统执行功能测验结果的相关 | 第67-70页 |
1.2 体感译码任务结果与传统执行功能测验结果的相关 | 第70-72页 |
1.3 体感停止信号任务结果与传统执行功能测验结果的相关 | 第72-75页 |
2 体感互动任务指标内部相关性 | 第75-76页 |
3 体感互动任务对智力障碍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的区分度 | 第76-77页 |
4 体感互动任务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筛查工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 第77-80页 |
4.1 体感反应-不反应任务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 第77-78页 |
4.2 体感译码任务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 第78页 |
4.3 体感停止信号任务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 第78-80页 |
5 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 | 第80-84页 |
5.1 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性别差异 | 第80-81页 |
5.2 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 | 第81-82页 |
5.3 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 | 第82-84页 |
6 体感互动任务用户体验和参与度分析 | 第84-87页 |
6.1 体感互动任务用户体验分析 | 第84-85页 |
6.2 体感互动任务参与度分析 | 第85-87页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反思 | 第87-9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2 建议 | 第88-89页 |
2.1 体感互动产品改进建议 | 第88页 |
2.2 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评估建议 | 第88-89页 |
3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4 反思与展望 | 第89-91页 |
4.1 反思 | 第89-90页 |
4.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