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由来 | 第7-8页 |
1.2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2.1 主要问题 | 第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 | 第9-10页 |
1.4 本文主要结构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1页 |
第2章 有关财政问题与公共品供给的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国外对财政能力和公共品供给的研究 | 第11-14页 |
2.2 国内对财政能力和公共品供给能力的研究 | 第14-16页 |
2.3 因子分析法技术分析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第3章 各地区政府综合财政能力与公共品供给能力差异的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3.1 各地区地方政府综合财政能力差异 | 第17-19页 |
3.1.1 税收划分——财政资源的初次分配与地方财政能力差异 | 第18页 |
3.1.2 中央政府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与地方财政差异 | 第18-19页 |
3.2 各地区公共品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 | 第19-22页 |
3.2.1 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影响公共品供给水平 | 第19-20页 |
3.2.2 财政分权是制约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体制性约束 | 第20页 |
3.2.3 中国的渐进式转轨影响地区间公共品供给的差异 | 第20-21页 |
3.2.4 其他影响公共品供给差异的因素 | 第21-22页 |
第4章 综合财政能力与公共品供给能力评价体系及模型建立 | 第22-30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4.1.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2页 |
4.1.2 公共品供给理论 | 第22-23页 |
4.2 确定指标体系 | 第23-28页 |
4.2.1 衡量政府综合财政能力的指标 | 第23-27页 |
4.2.2 衡量公共品供给能力的指标 | 第27-28页 |
4.3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4.4 数据正向化与无量纲化处理 | 第28-29页 |
4.5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4.5.1 因子模型 | 第29页 |
4.5.2 求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 第29页 |
4.5.3 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 第29-30页 |
第5章 各地区综合财政能力与公共品供给能力实证检验及差异分析 | 第30-43页 |
5.1 各地区综合财政能力运行结果 | 第30-34页 |
5.1.1 我国31个省区市地方综合政府财政能力测评步骤 | 第30-33页 |
5.1.2 综合财政能力得分 | 第33-34页 |
5.2 各地区公共品供给能力运行结果 | 第34-39页 |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能力测评步骤 | 第34-38页 |
5.2.2 公共品供给能力得分 | 第38-39页 |
5.3 财政能力与公共品供给能力匹配度分析 | 第39-43页 |
5.3.1 财政能力和公共品供给能力都较强的地区 | 第40-41页 |
5.3.2 财政能力较弱,公共品供给能力较强的地区 | 第41页 |
5.3.3 财政能力和公共品供给能力都较弱的地区 | 第41-42页 |
5.3.4. 财政能力较强,公共品供给能力较弱的地区 | 第42-43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43-46页 |
6.1 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制度 | 第43-44页 |
6.1.1 把一些共享税改为独享税 | 第43页 |
6.1.2 确定地方政府主体税种 | 第43页 |
6.1.3 改革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收入分配制度 | 第43-44页 |
6.2 调整政府转移支付结构 | 第44页 |
6.2.1 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办法 | 第44页 |
6.2.2 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第44页 |
6.3 量化现行政绩考核指标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