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文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5.1 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农业节水管理机制 | 第20页 |
2.1.2 水权内涵 | 第20-21页 |
2.1.3 水价内涵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3页 |
2.2.3 多中心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博弈论理论 | 第24-25页 |
3 河北省井灌区农业节水现状 | 第25-36页 |
3.1 河北省水资源状况 | 第25-28页 |
3.1.1 水资源总量 | 第25-26页 |
3.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6-28页 |
3.2 河北省农业用水现状 | 第28-30页 |
3.2.1 农业用水概况 | 第28-29页 |
3.2.2 农业用水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3.3 河北省井灌区农业节水发展情况 | 第30-36页 |
3.3.1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3.2 农业节水技术 | 第31-32页 |
3.3.3 农业节水管理机制 | 第32-36页 |
4 河北省农业节水管理机制案例分析--张北县馒头营乡 | 第36-44页 |
4.1 选择张北县的依据 | 第36页 |
4.2 馒头营乡农田灌溉情况 | 第36页 |
4.3 馒头营乡蔬菜高效节水机制 | 第36-40页 |
4.3.1 蔬菜节水工程 | 第36-37页 |
4.3.2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 第37-40页 |
4.4 馒头营乡农业节水成效 | 第40-42页 |
4.5 馒头营乡农业节水管理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2-44页 |
4.5.1 水权初始化约束用水行为 | 第42页 |
4.5.2 阶梯水价激励节水 | 第42-43页 |
4.5.3 用水者协会协调管理 | 第43页 |
4.5.4 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起关键性作用 | 第43-44页 |
5 不同管理机制下农业节水效率的比较-张北县与饶阳县 | 第44-53页 |
5.1 不同机制下的农业节水情况 | 第44页 |
5.1.1 饶阳县“公共水权下水资源无偿配置”农业节水 | 第44页 |
5.1.2 张北县“水权明晰下水资源阶梯计价”蔬菜节水 | 第44页 |
5.2 水权机制差异对比 | 第44-46页 |
5.2.1 饶阳县公共水权下的水源配置 | 第44-45页 |
5.2.2 张北县初始水权明晰下的逐级分配 | 第45-46页 |
5.3 水价机制差异对比 | 第46-47页 |
5.4 不同制度约束下农户间博弈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5.4.1 饶阳县博弈分析 | 第47-48页 |
5.4.2 张北县博弈分析 | 第48-49页 |
5.5 不同节水管理机制的效应分析 | 第49-53页 |
5.5.1 模型的选取 | 第49页 |
5.5.2 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5.5.3 饶阳县节水成效实证分析 | 第50-51页 |
5.5.4 张北县节水成效实证分析 | 第51-53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6.2.1 严格明晰水权,完善水权制度 | 第54页 |
6.2.2 深化农业水价征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 | 第54-55页 |
6.2.3 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 第55-56页 |
6.2.4 提升公众节水认识,推进公众参与节水管理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