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
页 | Abstract | 第3-5
页 | 目录 | 第5-8
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8-15
页 | · 引言 | 第8
页 | · 层间隔震的适用范围 | 第8-9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的特点 | 第9-10
页 | · 层间隔震的研究现状 | 第10-13
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 | 第13-15
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
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14
页 |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
页 | 第二章 层间隔震理论研究 | 第15-39
页 | · 引言 | 第15
页 | · 基础隔震结构与TMD系统的工作机理 | 第15-21
页 | · 基础隔震结构工作机理 | 第15-19
页 | · TMD系统工作机理 | 第19-21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和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21-22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 | 第22-30
页 | · 不考虑结构阻尼 | 第23-24
页 | · 考虑结构阻尼 | 第24-26
页 | · 考虑结构阻尼和地震荷载的随机性 | 第26-30
页 | · 影响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参数分析 | 第30-38
页 | · 参数频率比 的影响分析 | 第30-31
页 | · 参数质量比 的影响分析 | 第31-33
页 | · 隔震层参数阻尼比 的影响分析 | 第33
页 | · 阻尼比不变,质量比、频率比变化情况下的分析 | 第33-36
页 | · 质量比为1,阻尼比、频率比变化的情况下的分析 | 第36-3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
页 | 第三章 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39-75
页 | · 引言 | 第39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及其振动方程 | 第39-43
页 | · 计算模型 | 第39-40
页 | · 振动方程 | 第40-43
页 | ·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43-44
页 | · 地震波类型的选取 | 第43
页 | · 地震波峰值的调整 | 第43-44
页 | · 算例 | 第44-47
页 | · 算例结构参数 | 第44
页 | · 隔震支座的选取 | 第44-45
页 | · 所需最少隔震支座的计算 | 第45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的周期特点分析 | 第45-47
页 | · 非隔震结构的时程反应分析 | 第47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时程反应分析 | 第47-74
页 | · 隔震层水平刚度影响 | 第48-60
页 | · 隔震层位置影响 | 第60-70
页 | · 隔震层阻尼比影响 | 第70-7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
页 | 第四章 层间隔震结构影响参数优化与设计 | 第75-80
页 | · 引言 | 第75
页 | · 主要影响参数的优化方法与最优取值 | 第75-76
页 | · 优化方法 | 第75-76
页 | · 最优取值 | 第76
页 | · 层间隔震结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 | 第76-79
页 | · 设计方法 | 第76-77
页 | · 设计步骤 | 第77-7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
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
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
页 | 致 谢 | 第86-87
页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