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后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章节内容分布 | 第15-18页 |
第二章 GPS观测到的日本M_w9.0地震震后位移场 | 第18-28页 |
2.1 GPS数据搜集 | 第18-19页 |
2.2 GPS数据处理 | 第19-23页 |
2.3 GPS位移场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Tanaka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的改进 | 第28-40页 |
3.1 粘弹性球体位错程序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3.2 粘弹性球体位错程序的改进 | 第29-32页 |
3.3 粘弹性球体位错程序的推广 | 第32-34页 |
3.4 积分计算程序改进的正确性验证 | 第34-36页 |
3.5 格林函数插值计算程序的正确性验证 | 第36-38页 |
3.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震源区地幔粘滞性系数和岩石圈弹性层厚度的反演 | 第40-46页 |
4.1 地球模型和断层模型 | 第40-42页 |
4.2 震源区介质参数反演 | 第42-45页 |
4.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震后余滑的时空分布 | 第46-58页 |
5.1 震后余滑和粘滞性松弛效应的分离 | 第46-50页 |
5.2 震后余滑时空演化过程 | 第50-53页 |
5.2.1 棋盘测试 | 第50-51页 |
5.2.2 震后余滑的演化过程 | 第51-53页 |
5.3 震后余滑和粘滞性松弛效应在震后形变中的作用 | 第53-56页 |
5.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2页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