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网络反腐问题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评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网络反腐的发展现状 | 第14-2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腐败 | 第14页 | (二) 反腐败 | 第14页 | (三) 网络反腐 | 第14-15页 | 二、网络反腐的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一) 蓄势阶段:2003年—2007年 | 第15-16页 | (二) 爆发阶段:2008年—2009年 | 第16页 | (三) 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 | 第16页 | 三、网络反腐的发生方式 | 第16-20页 | (一) 网络反腐产生的必然因素 | 第17页 | (二) 网络反腐兴起的影响因子 | 第17-19页 | (三) 网络反腐行为的现行模式 | 第19-20页 | 四、网络反腐的自身特点 | 第20-23页 | (一) 全方位:主体多维、覆盖面广 | 第21页 | (二) 全天候:公开透明、实时跟踪 | 第21页 | (三) 低成本:自动快捷、高效有力 | 第21-22页 | (四) 低风险:虚拟互动、安全隐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网络反腐的效能分析 | 第23-34页 | 一、网络反腐的发展机遇 | 第23-25页 | (一) 网络反腐热情高涨 | 第23-24页 | (二) 网络反腐势能形成 | 第24页 | (三) 网络反腐地位提升 | 第24-25页 | 二、网络反腐的价值考量 | 第25-28页 | (一) 网络与政治的内在契合 | 第25-27页 | (二) 网络民主的现实体现 | 第27-28页 | (三) 网络民主的行为方式 | 第28页 | 三、网络反腐的风险防范 | 第28-31页 | (一) 网络暴力的潜在危险 | 第29页 | (二) “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 | 第29-30页 | (三) 数字鸿沟的客观制约 | 第30页 | (四) 身份困境的现实危机 | 第30-31页 | 四、网络反腐的角色定位 | 第31-34页 | (一) 主体角色 | 第31-32页 | (二) 媒介角色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网络反腐的战略规约 | 第34-37页 | 一、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 | 第34页 | 二、实现双向的互动模式 | 第34-35页 | 三、开创科学的实践空间 | 第35-37页 | (一) 网络反腐的法治考量 | 第35页 | (二) 网络反腐的伦理规约 | 第35-36页 | (三) 网络反腐的技术支持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网络反腐的建构路径 | 第37-44页 | 一、注重网络反腐环境的生态开发 | 第37-38页 | (一) 理性网民的培育 | 第37-38页 | (二) 反腐资源的整合 | 第38页 | (三) 舆论环境的营建 | 第38页 | 二、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 | 第38-41页 | (一) 从认识上,用制度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 | 第39页 | (二) 从实践上,用制度保障和推动网络反腐 | 第39-41页 | 三、扩展网络反腐的保障维度 | 第41-44页 | (一) 树立政治自信,为网络反腐提供精神保障 | 第41-42页 | (二) 加强队伍建设,为网络反腐提供人才保障 | 第42页 | (三) 畅通互动渠道,为网络反腐提供运行保障 | 第42-43页 | (四) 构建网络民主,为网络反腐提供动力保障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