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 电致化学发光 | 第13-22页 |
· 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13-14页 |
· 钌联吡啶及其衍生物的ECL机理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 Ru(bpy)_3~(2+)发光机理 | 第14-16页 |
· Ru(bpy)_3~(2+)在电极表面的固定 | 第16-17页 |
· Ru(bpy)_3~(2+)及其衍生物ECL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量子点的ECL体系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 第19-20页 |
·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的机理 | 第20-21页 |
·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共振能量转移 | 第22-33页 |
· 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 | 第23-24页 |
· 共振能量转移的分类 | 第24页 |
· 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4-25页 |
· 量子点在FRET中应用 | 第25-29页 |
· 量子点作为共振能量转移供体的应用 | 第25-26页 |
· 量子点作为共振能量转移受体的应用 | 第26-28页 |
· 量子点共振能量转移的应用前景 | 第28-29页 |
· 金纳米粒子在FRET中应用 | 第29-31页 |
· 钌联吡啶在FRET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 本论文的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基于CdS纳晶膜的电致化学发光和金纳米粒子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的钾离子传感器 | 第36-50页 |
摘要 | 第36页 |
· 引言 | 第36-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 药品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CdS纳米晶的合成 | 第39页 |
· Au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9页 |
· CdS纳米晶膜的制备 | 第39-40页 |
· DNA杂化 | 第40页 |
· ECL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40页 |
· 钾离子的检测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 CdS NCs和Au NPs的TEM表征 | 第41页 |
· CdS NCs电致化学发光机理 | 第41-42页 |
· ECL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42-44页 |
· ECL生物传感器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 钾离子的检测 | 第46页 |
· 特异性 | 第46-47页 |
· 可再生性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RuSi@Ru(bpy)_3~(2+)/Au@Ag_2S核壳纳米粒子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用于DNA的检测 | 第50-64页 |
摘要 | 第50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 药品 | 第51-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 Au@Ag_2S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页 |
· Au@Ag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页 |
· Au@Ag_2S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页 |
· GO-Au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53页 |
· RuSi@Ru(bpy)_3~(2+)复合物的合成 | 第53-54页 |
· GO-Au/MPA/RuSi@Ru(bpy)_3~(2+)/CS复合物发光膜的制备 | 第54页 |
· 电致化学发光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DNA的检测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 RuSi@Ru(bpy)_3~(2+)在电极表面的固定及其发光特性 | 第55-57页 |
· Au@Ag_2S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吸收光谱表征 | 第57-59页 |
· DNA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第59-60页 |
· 间隔距离对ECL信号猝灭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ECL生物传感器对目标DNA的检测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