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水体中砷污染 | 第16-20页 |
· 砷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 第16-17页 |
· 砷对人体的危害 | 第17-18页 |
· 砷去除工艺 | 第18-20页 |
· 光催化技术概况 | 第20-23页 |
· 光催化技术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光催化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 光催化技术应用 | 第22-23页 |
· 光催化氧化砷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 紫外光催化氧化As(Ⅲ) | 第24-28页 |
· 可见光催化氧化As(Ⅲ) | 第28-30页 |
·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36-46页 |
·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6-38页 |
· 化学试剂、规格和生产厂家 | 第36-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 电极制备 | 第38-39页 |
· 电极吸光性质测试 | 第39页 |
· 光电化学测试 | 第39-41页 |
· 光电催化氧化As(Ⅲ)测试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3章 无金属染料曙红Y敏化TiO_2可见光催化氧化As(Ⅲ)及其机理 | 第46-65页 |
· 前言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染料敏化TiO_2薄膜电极制备 | 第47-48页 |
· 染料敏化TiO_2薄膜电极吸光测试 | 第48页 |
· 砷的分析 | 第48页 |
· 砷吸附测试 | 第48页 |
· 光电转换效率测试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 Dye/TiO_2薄膜电极吸光性质 | 第49页 |
· As(Ⅲ)和As(Ⅴ)在薄膜电极表面吸附 | 第49-50页 |
· Dye/TiO_2薄膜电极的J-E行为 | 第50-51页 |
· 开路条件下,Dye/TiO_2薄膜电极光催化氧化As(Ⅲ) | 第51-53页 |
· 偏压条件下,Dye/TiO_2薄膜电极光催化氧化As(Ⅲ) | 第53-56页 |
· 光强对Dye/TiO_2薄膜电极催化氧化As(Ⅲ)的影响 | 第56页 |
· Dye/TiO_2薄膜电极光电转换效率(IPCE) | 第56-57页 |
· Dye/TiO_2薄膜电极稳定性 | 第57-58页 |
· Dye/TiO_2薄膜电极光催化氧化As(Ⅲ)机理 | 第58-60页 |
· 本章结论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第4章 电化学还原提高赤铁矿光电催化氧化As(Ⅲ) | 第65-75页 |
· 前言 | 第65-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 Ti-Fe_2O_3薄膜电极制备 | 第66页 |
· Ti-Fe_2O_3薄膜电极的电化学还原处理 | 第66页 |
· 吸光性质测试 | 第66页 |
· As(Ⅲ)的分析 | 第6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 不同电位下Ti-Fe_2O_3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氧化AS(Ⅲ) | 第67-68页 |
· 不同AS(Ⅲ)初始浓度下Ti-Fe_2O_3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氧化As(Ⅲ) | 第68-70页 |
· Ti-Fe_2O_3薄膜电极光催化氧化As(Ⅲ)机理 | 第70-72页 |
· 本章结论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5章 电化学沉积Fe_3O_4提高赤铁矿光电催化活性 | 第75-85页 |
· 前言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 Ti-Fe_2O_3薄膜电极制备 | 第75-76页 |
· Ti-Fe_2O_3薄膜电极表面电化学沉积Fe_3O_4 | 第76页 |
· 线性扫描和稳态光电流测试 | 第76页 |
· 吸光性质测试 | 第76页 |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76-7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82页 |
· 不同沉积电位对Ti-Fe_2O_3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 不同沉积时间对Ti-Fe_2O_3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 电化学沉积Fe_3O_4前后Ti-Fe_2O_3薄膜电极光电化学性能 | 第78-80页 |
· 性能提高机理 | 第80-82页 |
· 本章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 总结 | 第85页 |
· 展望 | 第85-87页 |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