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复合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与工业化应用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8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
页 | · 化学电源文明 | 第8-10
页 | · 化学电源定义与分类 | 第10-13
页 | · 原电池 | 第11
页 | · 蓄电池 | 第11-12
页 | · 激活(储备)电池 | 第12
页 | · 燃料电池 | 第12-13
页 | · 锂离子电池 | 第13-18
页 | · 锂离子电池历史 | 第13-14
页 | · 锂离子电池分类与结构 | 第14-15
页 | ·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 | 第15-16
页 | ·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 | 第16-18
页 | · 锂离子电池存在的问题 | 第18
页 | ·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 | 第18-22
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8-20
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0-21
页 |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第21
页 | · 锂离子电池隔离膜 | 第21-22
页 | ·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2-24
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22-23
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
页 | · 研究目标 | 第23-24
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
页 | 第二章 实验用药品、仪器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28-36
页 | · 实验用药品 | 第28-29
页 | · 仪器设备 | 第29-34
页 | · 材料合成设备 | 第29-30
页 | · 材料表征设备 | 第30-32
页 | · 电池制备与组装设备 | 第32-33
页 | · 电池性能表征设备 | 第33-34
页 |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4-36
页 | · 类比法与对比法 | 第34-35
页 | · 对照比较法 | 第35
页 | · 析因法与正交实验法 | 第35-36
页 | 第三章 纳米Li-Fe 复合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与表征 | 第36-53
页 | · 引言 | 第36-38
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0
页 | · Li-Fe 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38-40
页 | · 材料表征分析 | 第40
页 | · 电极膜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
页 |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0-49
页 | · 纳米粉体制备 | 第41-43
页 | · 纳米粉体材料表征 | 第43-46
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6-4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
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
页 | 第四章 Li-Fe 复合氧化物负极性能优化与水性胶黏工艺开发 | 第53-70
页 | · 引言 | 第53-54
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5
页 | ·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54
页 | · 材料表征分析 | 第54
页 | · 电极膜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5
页 |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5-68
页 | · 优化Li-Fe 复合氧化物电极库伦效率 | 第55-60
页 | · Li-Fe 复合氧化物水性胶黏剂工艺开发 | 第60-6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
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
页 | 第五章 负极材料CuS 的固液法合成和表征 | 第70-80
页 | · 引言 | 第70-71
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72
页 | · 固液法制备CuS | 第71
页 | · 材料表征分析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1-72
页 |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2-77
页 | · 粉体制备与表征 | 第72-74
页 | · 粉体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4-7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
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
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0-82
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80
页 |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80
页 | · 研究展望 | 第80-82
页 | 致谢 | 第82-83
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