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目 录 | 第1-7
页 |
前言 | 第7-8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
页 |
· 蛋白质的复性机制 | 第8-15
页 |
· 蛋白质的结构 | 第8
页 |
· 蛋白质的变性机理 | 第8-11
页 |
· 蛋白质的折叠机制模型 | 第11-12
页 |
· 蛋白质折叠中间态的研究 | 第12-13
页 |
· 聚集体的产生机理 | 第13-14
页 |
· 蛋白质复性的驱动力 | 第14-15
页 |
· 蛋白质复性动力学模型 | 第15-17
页 |
· 间歇条件下复性动力学模型 | 第15-17
页 |
· 流加操作下复性动力学模型 | 第17
页 |
· 蛋白质体外复性研究方法 | 第17-21
页 |
· 传统复性方法 | 第18
页 |
· 稀释添加技术 | 第18-20
页 |
· 半连续复性技术 | 第20-21
页 |
·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
页 |
第二章 人工伴侣辅助变性溶菌酶复性条件的优化及动力学分析 | 第23-34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
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3-24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
页 |
· 人工伴侣系统辅助蛋白质复性机理 | 第25-26
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26-28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
页 |
· 谷胱苷肽浓度对人工伴侣辅助复性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 第28-30
页 |
· 改变还原型谷胱苷肽浓度对复性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 第30-32
页 |
· 改变氧化型谷胱苷肽浓度对复性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 第32-33
页 |
· 小结 | 第33-34
页 |
第三章 酰胺类添加剂对溶菌酶的辅助复性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 第34-43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
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4-3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
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35-36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
页 |
· 酰胺类添加剂对溶菌酶复性的促进作用 | 第36-37
页 |
· 酰胺类添加剂浓度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 | 第37-39
页 |
· 酰胺类添加剂辅助溶菌酶复性动力学特性 | 第39-42
页 |
· 小结 | 第42-43
页 |
第四章 流加操作与人工伴侣耦合作用辅助变性溶菌酶的复性 | 第43-50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
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43-44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
页 |
· 流加操作与人工伴侣的耦合复性 | 第45-46
页 |
· CTAB 浓度对复性收率的影响 | 第46-47
页 |
· 盐酸胍浓度及 β-CD 的加入方式对复性收率的影响 | 第47-49
页 |
· 小结 | 第49-50
页 |
第五章 流加操作条件下变性溶菌酶复性的过程动力学模型 | 第50-64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
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0
页 |
· 溶菌酶变性方法 | 第50-51
页 |
· 溶菌酶复性方法 | 第51-52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
页 |
· 流加操作辅助复性的过程动力学模型推导及修正 | 第52-54
页 |
· 复性动力学速率常数关联式 | 第54
页 |
· 利用过程动力学模型对不同酶浓度的复性动力学拟合 | 第54-57
页 |
· 利用模型对不同盐酸胍浓度、酶浓度条件下复性收率的预测 | 第57-63
页 |
· 小结 | 第63-64
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
页 |
符号表 | 第66-67
页 |
附录 | 第67-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
页 |
发表论文 | 第71-72
页 |
致谢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