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责任险发展问题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
页 | 英文摘要 | 第4-7
页 | 引言 | 第7-9
页 | 第1章 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和产品责任险经济学分析 | 第9-19
页 | · 产品责任险概述 | 第9-10
页 | · 产品责任险和产品责任的概念 | 第9
页 | · 国际产品责任险发展简况 | 第9-10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险发展简况 | 第10
页 | · 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 第10-12
页 | · 合同责任原则 | 第11
页 | · 过失责任原则 | 第11
页 | · 严格责任原则 | 第11
页 | · 严格责任原则的再发展 | 第11-12
页 | · 产品责任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12-19
页 | · 产品责任险的正外部性 | 第12
页 | · 产品责任险的需求分析 | 第12-13
页 | · 产品责任险供给的决定因素 | 第13-14
页 | · 产品责任险保费构成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
页 | · 产品责任损害赔偿的社会效益分析 | 第14-16
页 | · 责任保险归责原则变迁的经济学解释——汉德公式 | 第16
页 | · 严格责任的经济分析 | 第16-19
页 | 第2章 我国产品责任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32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险的发展现状 | 第19-25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险发展缓慢 | 第19-20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险具有丰富的保源,潜力巨大 | 第20-21
页 | · 国内中外资保险公司责任险保费收入对比分析 | 第21-25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5-32
页 | · 法制化程度相对落后,产品责任险法律依据不足 | 第25-26
页 | ·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 第26-27
页 | · 产品责任险有效供给不足,保险公司缺乏主观发展动力 | 第27-30
页 | · 企业购买保险的促销效应大于补偿效应 | 第30-31
页 | · 社会公众维权意识不强 | 第31
页 | · 行业间的沟通不足 | 第31
页 | · 政策支持不到位 | 第31-32
页 | 第3章 国外产品责任险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2-40
页 | · 美国的民事侵权体系与产品责任险简况 | 第32-36
页 | · 美国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 | 第32
页 | · 美国侵权责任制度的成本构成 | 第32-34
页 | · 美国侵权责任体系的缺陷及责任险危机 | 第34-36
页 | · 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发展 | 第36
页 | · 日本和德国的产品责任简况 | 第36-38
页 | · 日本的产品责任险简况 | 第36-37
页 | · 德国的产品责任法简况 | 第37-38
页 | · 国外责任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
页 | · 应具有完善的侵权责任体系 | 第38
页 | · 扩大“产品”的范围 | 第38
页 | · 实行严格产品责任 | 第38-39
页 | · 扩大产品责任主体的范围 | 第39-40
页 | 第4章 关于发展我国产品责任险的思路探析 | 第40-53
页 | · 我国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选择 | 第40-44
页 | · 统一产品责任法律规范,尽快出台产品责任单行法 | 第40-41
页 | · 确立严格归责制度 | 第41
页 | · 高效率诉讼机制的构建思路 | 第41-43
页 | ·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 第43
页 | · 逐步建立强制性产品责任保险制度 | 第43-44
页 | · 保险公司内部环境的构建 | 第44-50
页 | · 产品责任险的风险管理 | 第44-46
页 | · 产品责任险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构建思路 | 第46-48
页 | · 产品责任险的产品开发与核保研究工作 | 第48-49
页 | · 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49
页 | · 提高保险配套服务质量 | 第49-50
页 | · 与法律界积极有效沟通,使立法更具科学性 | 第50
页 | · 促进产品责任险发展的相关环境的完善 | 第50-53
页 | · 保险公司间的良性竞争合作关系的构建 | 第50-51
页 | · 加大产品责任险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认同度 | 第51
页 | · 建立社会信用评级体系 | 第51-52
页 | · 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 第52-53
页 | 结论 | 第53-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
页 | 后记 | 第57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