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2.1 低碳经济 | 第9-11页 | 1.2.2 产业结构优化 | 第11-12页 | 1.2.3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 | 第12-16页 | 1.2.4 文献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9-22页 |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1.2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2-25页 |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福建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1 福建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2 福建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3 福建省产业碳排放量现状 | 第29-34页 | 第四章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 | 第34-48页 | 4.1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4-38页 | 4.1.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第34页 | 4.1.2 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1.3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4.1.4 评价体系的构成与指标说明 | 第36-38页 | 4.2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第38-39页 | 4.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40-41页 | 4.2.4 主成分分析法的适用条件 | 第41页 | 4.3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41-46页 | 4.3.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41-42页 | 4.3.2 实证结果 | 第42-45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与污染减排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48-54页 | 5.1 产业结构优化与污染减排的双向作用机制 | 第48-50页 | 5.1.1 污染减排的概念 | 第48页 | 5.1.2 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污染减排的作用机制 | 第48-49页 | 5.1.3 污染减排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倒逼”机制 | 第49-50页 | 5.2 产业结构优化与污染减排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50-52页 | 5.2.1 模型建立及指标数据说明 | 第50-51页 | 5.2.2 平稳性检验 | 第51页 | 5.2.3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5.2.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2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54-58页 | 6.1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向低碳化转型 | 第54-55页 | 6.1.1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54页 | 6.1.2 推进传统工业的绿色改造升级 | 第54-55页 | 6.1.3 建立高耗能行业的退出机制 | 第55页 | 6.2 从环境政策层面倒逼产业结构优化 | 第55-56页 | 6.2.1 制定与行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污染减排政策 | 第55-56页 | 6.2.2 强化地方政府的行为激励 | 第56页 | 6.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 第56-57页 | 6.4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 第57页 | 6.5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利用,为产业低碳化提供科技支撑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