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 | 第9页 |
1.1.2 印度及东南亚等国现代建筑的成功“嫁接与再生” | 第9-10页 |
1.1.3 中国建筑的“身份焦虑”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1.2.2 本土性的定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印度现代建筑发展中的本土性和现代性 | 第13页 |
1.3.2 四位建筑师的作品研究 | 第13-14页 |
1.3.3 西方建筑师对本土建筑师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批判 | 第14页 |
1.3.4 相关论文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印度建筑发展概况及本土性探索历程 | 第18-27页 |
2.1 印度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理气候条件 | 第18-19页 |
2.1.2 历史发展进程 | 第19页 |
2.1.3 泛文化价值观 | 第19-20页 |
2.2 印度建筑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2.2.1 20 世纪前印度建筑艺术 | 第20-22页 |
2.2.2 20 世纪印度现代建筑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3 比较印度与西方的现代建筑本土性探索历程 | 第23-27页 |
2.3.1 西方的本土性探索历程 | 第23-24页 |
2.3.2 印度的本土性探索历程 | 第24-26页 |
2.3.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印西建筑师的印度本土建筑实践 | 第27-63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第28-35页 |
3.2.1 柯布的建筑思想与印度 | 第28-29页 |
3.2.2 柯布的印度实践作品 | 第29-35页 |
3.2.3 小结 | 第35页 |
3.3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Kahn) | 第35-40页 |
3.3.1 康的建筑思想与印度 | 第35-36页 |
3.3.2 路易斯.康的印度实践作品 | 第36-40页 |
3.3.3 小结 | 第40页 |
3.4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 | 第40-52页 |
3.4.1 查尔斯.柯里亚的背景及理论 | 第40-41页 |
3.4.2 查尔斯.柯里亚的印度实践作品 | 第41-51页 |
3.4.3 小结 | 第51-52页 |
3.5 印度建筑师多西(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 | 第52-63页 |
3.5.1 多西的背景及理论 | 第52-53页 |
3.5.2 多西的印度实践作品 | 第53-62页 |
3.5.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比较印西建筑师的本土建筑实践:影响及差异 | 第63-87页 |
4.1 柯布和康对印度本土建筑师的影响 | 第63-68页 |
4.1.1 全新的建筑语言 | 第63-65页 |
4.1.2 对印度文化的再认识 | 第65-66页 |
4.1.3 开放的思考方式和坚定的态度 | 第66-67页 |
4.1.4 甜蜜的负担,批判和反思 | 第67-68页 |
4.2 柯布和康的在印实践差异性及其影响 | 第68-74页 |
4.2.1 建筑哲学:柯布的复杂多元与康的纯粹精准 | 第68-70页 |
4.2.2 灵感来源:信手拈来与执着探寻 | 第70-73页 |
4.2.3 小结 | 第73-74页 |
4.3 比较印西建筑师的本土表达差异及原因 | 第74-85页 |
4.3.1 形而下的区别:气候、形式、材料与文化短视 | 第74-81页 |
4.3.2 社会背景差异:向外展示与向内完善 | 第81-82页 |
4.3.3 建筑师的个人理想和局限性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总结本土设计策略 | 第87-107页 |
5.1 从形式到非形式,摘下热带的标签 | 第87-94页 |
5.1.1 从语素形式到生活场景 | 第87-90页 |
5.1.2 从室内到室外,提取印度空间的实质 | 第90-92页 |
5.1.3 从静态到动态,更东方的思维模式 | 第92-94页 |
5.1.4 小结:从形式到非形式,跨越文化短视 | 第94页 |
5.2 从放大传统到融入当下,建立文化自信 | 第94-99页 |
5.2.1 历史是动态的 | 第95-96页 |
5.2.2 建筑与时代的对话 | 第96页 |
5.2.3 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 第96-98页 |
5.2.4 小结:建立文化自信,跨越政治口号 | 第98-99页 |
5.3 从单一理性到包容多元,消灭预先确定的意志 | 第99-107页 |
5.3.1 从明确理性到丰富模糊 | 第99-101页 |
5.3.2 从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设计视角的区别 | 第101-104页 |
5.3.3 未完成和生长的状态 | 第104-105页 |
5.3.4 宗教与玄奥 | 第105-106页 |
5.3.5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5页 |
6.1 结论 | 第107-108页 |
6.1.1 比较印西建筑师的印度实践 | 第107-108页 |
6.1.2 本土设计策略 | 第108页 |
6.2 当代印度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 第108-112页 |
6.3 对中国本土建筑实践的启示 | 第112-113页 |
6.3.1 对中国本土建筑实践的启示 | 第112页 |
6.3.2 中国与印度的身份认同差异 | 第112-113页 |
6.3.3 全球化背景下广泛的异地实践 | 第113页 |
6.4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