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观点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治理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治理工具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国内关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介绍研究 | 第19-20页 | · 国内关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探索创新及不足 | 第23-24页 | · 探索创新 | 第23页 | · 研究不足 | 第23-24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24-34页 | · 环境属性理论 | 第24-27页 | ·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 第24-25页 | · 区域环境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 | 第25-27页 |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7-34页 | ·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点阐述 | 第27-29页 | · 多中心治理的特征及其优势 | 第29-30页 | · 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主体结构及其运行 | 第30-34页 | 第3章 构建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困境及其原因 | 第34-47页 | · 政府环境治理上的困境 | 第34-38页 | ·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自身定位不科学 | 第34-35页 | · 环境治理体制条块分割 | 第35-36页 | · 多主体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缺失 | 第36-37页 | · 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 市场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困境 | 第38-42页 | ·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展不完善 | 第39页 |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不成熟 | 第39-40页 | · 环境治理的PPP项目模式困境 | 第40-41页 | · 企业在环境治理中承担责任不足 | 第41-42页 | · 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困境 | 第42-47页 | · 公众参与意识及能力制约 | 第43页 | · 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 | 第43-44页 | ·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不足 | 第44-47页 | 第4章 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 第47-62页 | · 健全相关制度 | 第47-50页 | · 扩大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 | 第47-48页 | · 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组织结构 | 第48页 | · 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间的部级协调 | 第48-49页 | · 完善推广社区环境圆桌对话机制 | 第49-50页 | · 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 | 第50-52页 | · 明确政府环境治理责任,完善落实环境问责制度 | 第50-51页 | ·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 | 第51-52页 | · 提升环境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能力 | 第52页 | · 完善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 | 第52-55页 | · 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 第53页 | · 积极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 第53-54页 | · 优化环境保护PPP实施环境 | 第54-55页 | ·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环境治理 | 第55-59页 | ·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第55-56页 | · 完善污染类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56页 | · 提升企业的集体环境治理能力 | 第56-59页 | ·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 | 第59-62页 | · 环境保护课程贯穿国民教育体系 | 第59-60页 | · 引导公民通过自组织活动参与环境治理 | 第60-61页 | · 推动环境NGO繁荣发展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