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对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切实认识 | 第16页 | · 对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三维度分析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概念厘定与缕析 | 第17-19页 | · 协同创新 | 第17-18页 | ·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辨析 | 第18-19页 | ·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协同理论 | 第19-21页 | · 协同理论的源起 | 第19页 | ·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协同理论的适用性 | 第20-21页 | ·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三螺旋理论 | 第21-23页 | · 三螺旋理论的源起 | 第21页 | · 三螺旋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21-22页 | · 三螺旋理论的适用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演进 | 第23-24页 | · 蕴育阶段(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 | 第23页 | · 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 | 第23页 | · 起步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 第23-24页 | · 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第24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 | 第24-25页 | · 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第24-25页 | · 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25页 | · 弥补产学研各方不足,促进协同创新平稳发展 | 第25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举要 | 第25-28页 | · 以产学研合作深度为标准的协同创新模式 | 第25-27页 | · 以目标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 第27-28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三维度分析 | 第28-37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协同度分析 | 第29-32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紧密度分析 | 第32-33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均衡度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 第37-45页 | · 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缺位”与“越位”问题 | 第37-39页 | · 政府管理缺乏引导性手段 | 第37-38页 | · 政策普及程度不高 | 第38页 | · 政策激励水平层次较低 | 第38-39页 | · 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利 | 第39-40页 | · 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39-40页 |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第40页 | · 产业链创新技术对接困难 | 第40页 | · 学研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科技能力不强 | 第40-41页 | · 学研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 第40-41页 | · 学研机构基础研发能力薄弱 | 第41页 | · 科研成果实用性能有待提高 | 第41页 | · 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粘合”作用不强 | 第41-42页 | · 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 第41页 | · 中介机构发展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 | 第41-42页 | · 中介机构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 | 第42页 | · 中介机构发展的根基不稳 | 第42页 | · 配套措施不完善限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优化 | 第42-45页 | · 利益关系协调不利降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率 | 第42-43页 | · 信息通达度较低限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43-44页 | · 高端人才缺乏限制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优化升级 | 第44-45页 | 第5章 优化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策 | 第45-53页 | · 政府应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5-46页 | · 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45页 | · 加强组织管理,协调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 | 第45-46页 | ·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46页 | ·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巩固企业主体地位 | 第46-48页 | ·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技术对接能力 | 第46页 | · 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创新热情 | 第46-47页 | · 增强人才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 激发学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热情 | 第48-49页 | · 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动性 | 第48页 | · 加强学研机构的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源动力 | 第48页 | · 构建科研人员进驻企业制度,促进信息沟通 | 第48-49页 | ·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与管理 | 第49-50页 | · 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提升中介效能 | 第49页 | ·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身实力 | 第49-50页 | · 完善现代服务手段,加快科技中介平台建设 | 第50页 | · 不断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配套措施 | 第50-53页 | · 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 第50页 | · 促进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扩散 | 第50-51页 | · 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 第51页 | · 确保参与方信息沟通协调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 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待完善 | 第53页 | · 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有赖于各方共同参与 | 第53页 | ·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 不同类型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选择问题 | 第53-54页 | ·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权变探讨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