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
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
页 |
1.1 植物纤维原料 | 第11-13
页 |
1.1.1 植物纤维原料概述 | 第11-12
页 |
1.1.2 植物纤维原料的开发利用 | 第12-13
页 |
1.2 植物纤维原料预处理 | 第13-16
页 |
1.2.1 物理处理 | 第14
页 |
1.2.2 化学处理 | 第14-15
页 |
1.2.3 生物处理 | 第15-16
页 |
1.2.4 氨冷冻爆破处理 | 第16
页 |
1.3 纤维素的降解 | 第16-19
页 |
1.3.1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其工业应用 | 第16-17
页 |
1.3.2 纤维素酶酶解机理 | 第17-19
页 |
1.4 木聚糖酶的性质、生产及工业应用 | 第19-26
页 |
1.4.1 木聚糖酶的性质 | 第19-22
页 |
1.4.2 木聚糖酶的生产 | 第22-24
页 |
1.4.3 木聚糖酶的工业应用 | 第24-26
页 |
1.5 木聚糖酶酶解机制 | 第26-29
页 |
1.5.1 木聚糖的结构 | 第26
页 |
1.5.2 木聚糖水解酶系统 | 第26-28
页 |
1.5.3 木聚糖酶对底物的适应性 | 第28
页 |
1.5.4 木聚糖酶酶解作用机制 | 第28-29
页 |
1.6 寡糖的性质、应用及其发展现状 | 第29-31
页 |
1.6.1 概述 | 第29
页 |
1.6.2 木寡糖及其制备 | 第29-30
页 |
1.6.3 功能性寡糖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状况 | 第30-31
页 |
1.7 本研究工作的思路 | 第31-33
页 |
第二章 Thermoascus aurantiacus液体培养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 第33-44
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
页 |
2.1.1 菌种及保藏 | 第33
页 |
2.1.2 木聚糖 | 第33
页 |
2.1.3 木糖渣 | 第33-34
页 |
2.1.4 培养基 | 第34
页 |
2.1.5 试剂 | 第34-35
页 |
2.1.6 实验设备 | 第35
页 |
2.1.7 木聚糖酶的制备 | 第35-36
页 |
2.1.8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6-38
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
页 |
2.2.1 碳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8-39
页 |
2.2.2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
页 |
2.2.3 培养温度对液态培养产酶的影响 | 第39-40
页 |
2.2.4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41
页 |
2.2.5 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
页 |
2.2.6 C/N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42
页 |
2.2.7 Thermoascus aurantiacus液态培养产木聚糖酶的时间进程 | 第42-43
页 |
2.3 小结 | 第43-44
页 |
第三章 固态培养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 第44-52
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
页 |
3.1.1 菌种及保藏 | 第44
页 |
3.1.2 玉米芯 | 第44
页 |
3.1.3 木聚糖、木糖渣 | 第44
页 |
3.1.4 碱处理玉米芯 | 第44-45
页 |
3.1.5 培养基 | 第45
页 |
3.1.6 化学试剂 | 第45
页 |
3.1.7 实验设备 | 第45
页 |
3.1.8 木聚糖酶的制备 | 第45-46
页 |
3.1.9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6
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1
页 |
3.2.1 不同碳源对固态培养产酶的影响 | 第46-47
页 |
3.2.2 不同氮源对固态培养产酶的影响 | 第47-48
页 |
3.2.3 复合碳源中组分用量比对固态培养产酶的影响 | 第48-49
页 |
3.2.4 固体产酶培养基中碳源与水的质量比对产酶的影响 | 第49
页 |
3.2.5 接种方式对固态培养产木聚糖酶的影响 | 第49
页 |
3.2.6 Thermoascus aurantiacus固态培养产木聚糖酶的时间进程 | 第49-51
页 |
3.3 小结 | 第51-52
页 |
第四章 T.aurantiacus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2-61
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
页 |
4.1.1 酶制剂 | 第52
页 |
4.1.2 木聚糖 | 第52
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2
页 |
4.1.4 实验设备 | 第52-53
页 |
4.1.5 酶系各组分活力测定方法 | 第53-54
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
页 |
4.2.1 Thermoascus aurantiacus木聚糖酶的组成 | 第54-55
页 |
4.2.2 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 第55-56
页 |
4.2.3 酶的热稳定性 | 第56-57
页 |
4.2.4 酶反应最适pH值 | 第57
页 |
4.2.5 酶的pH稳定性 | 第57-58
页 |
4.2.6 酶粉的存贮稳定性 | 第58
页 |
4.2.7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58-60
页 |
4.3 小结 | 第60-61
页 |
第五章 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纤维原料的研究 | 第61-72
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
页 |
5.1.1 玉米皮、木糖渣 | 第61
页 |
5.1.2 纤维素酶 | 第61
页 |
5.1.3 木聚糖酶 | 第61-62
页 |
5.1.4 实验设备 | 第62
页 |
5.1.5 植物纤维物料酶解 | 第62
页 |
5.1.6 分析测定方法 | 第62-63
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
页 |
5.2.1 纤维素酶水解不同底物的比较 | 第63-64
页 |
5.2.2 酶解时间 | 第64-65
页 |
5.2.3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65-66
页 |
5.2.4 添料方式对酶水解的影响 | 第66
页 |
5.2.5 木聚糖酶用量对酶解得率的影响 | 第66-67
页 |
5.2.6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解得率的影响 | 第67-68
页 |
5.2.7 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添加次序对酶解的影响 | 第68-69
页 |
5.2.8 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用量 | 第69-71
页 |
5.3 小结 | 第71-72
页 |
第六章 木寡糖的酶法制备 | 第72-85
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
页 |
6.1.1 玉米皮 | 第72
页 |
6.1.2 木聚糖酶 | 第72-73
页 |
6.1.3 主要化学试剂 | 第73
页 |
6.1.4 实验设备 | 第73
页 |
6.1.5 玉米皮预处理 | 第73-74
页 |
6.1.6 半纤维素的提取 | 第74
页 |
6.1.7 木寡糖的制备 | 第74
页 |
6.1.8 分析方法 | 第74
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
页 |
6.2.1 pH值对半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75
页 |
6.2.2 NaOH溶液浓度对半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75-76
页 |
6.2.3 温度对半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76
页 |
6.2.4 提取时间对半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76-77
页 |
6.2.5 液固比对半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77
页 |
6.2.6 半纤维素提取正交试验因素的确定及最佳因素水平的选择 | 第77-78
页 |
6.2.7 不同性质的半纤维素底物酶解制备木寡糖 | 第78-79
页 |
6.2.8 木寡糖酶法制备工艺中底物浓度和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79-81
页 |
6.2.9 木聚糖酶用量的优化 | 第81-82
页 |
6.2.10 木寡糖成本估算与投资收益分析 | 第82-84
页 |
6.3 小结 | 第84-85
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8
页 |
7.1 结论 | 第85-87
页 |
7.2 建议 | 第87-88
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
页 |
致谢 | 第9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