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8页 |
· 弹性理论法 | 第10-12页 |
· 单桩的荷载传递理论 | 第12-14页 |
· 剪切位移法 | 第14-16页 |
· 有限元法 | 第16-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 其他方法 | 第18页 |
·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简介 | 第18-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摩擦桩一维沉降分析 | 第25-38页 |
· 软土固结基本概念 | 第25页 |
· 太沙基固结理论 | 第25-27页 |
· 太沙基固结理论基本假定 | 第25-26页 |
· 太沙基固结理论的推导 | 第26-27页 |
· 桩土沉降一维求解 | 第27-30页 |
· 定解问题建立及基本假设 | 第27-28页 |
· 定解问题的求解 | 第28-30页 |
·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桩基础一维沉降性状分析 | 第30-36页 |
· 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性状(Q-S 曲线) | 第31-32页 |
· 某级荷载作用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性状(S-t 曲线) | 第32-33页 |
· 某级荷载桩身沉降随深度的变化(S-Z 曲线) | 第33-34页 |
· 不同桩长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34-35页 |
· 不同桩径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35页 |
· 不同桩体弹性模量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摩擦桩的三维固结沉降分析 | 第38-60页 |
· 三维土体沉降计算方法比较 | 第38-48页 |
· 斯肯普顿(Skempton)和别伦(Bjerrum)法 | 第38-39页 |
· 三向变形沉降计算法 | 第39-40页 |
· 弹性理论计算法 | 第40-41页 |
· 应力路径计算法 | 第41-42页 |
· 剑桥模型计算法 | 第42页 |
· 曲线拟合法 | 第42-43页 |
· 比奥理论计算法 | 第43-47页 |
· 现场试验法 | 第47页 |
· 其他方法简述 | 第47-48页 |
· 基本假定及定解问题求解 | 第48-54页 |
· 基本假定 | 第48-49页 |
· 软弱地基土沉降分析 | 第49页 |
· 三维超孔隙水压力求解 | 第49-51页 |
· 桩体弹性微分方程 | 第51-52页 |
· 桩体弹性微分方程的解 | 第52-54页 |
· 江阴公路长江大桥试桩三维沉降性状分析 | 第54-58页 |
· 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性状(Q-S 曲线) | 第54页 |
· 不同荷载作用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性状(S-t 曲线) | 第54-56页 |
· 不同荷载作用下桩身沉降随深度的变化(S-Z 曲线) | 第56页 |
· 不同桩长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56-57页 |
· 不同桩径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57页 |
· 不同桩体弹性模量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摩擦桩沉降 FLAC3D 有限元分析 | 第60-84页 |
· FLAC3D 程序基本原理介绍 | 第61-65页 |
· 有限差分数值原理与方法 | 第62页 |
· 桩周土的本构模型 | 第62-64页 |
· FLAC3D 特殊参数介绍 | 第64-6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 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65页 |
· 边界条件及接触设置 | 第65-67页 |
· 模型参数选取 | 第67-68页 |
· 接触面的设置 | 第67-68页 |
· 初始地应力的处理 | 第68-69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 试桩1 计算结果 | 第69-72页 |
· 试桩2 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 有限元结果整理 | 第75-78页 |
· 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性状(Q-S 曲线) | 第75页 |
· 不同荷载作用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性状(S-t 曲线) | 第75-76页 |
· 不同荷载作用下桩身沉降随深度的变化(S-Z 曲线) | 第76-77页 |
· 不同桩长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77页 |
· 不同桩径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77-78页 |
· 不同桩体弹性模量下沉降时效曲线 | 第78页 |
· 试验数据汇总分析 | 第78-80页 |
· 结果对比 | 第80-82页 |
· 荷载与沉降的关系对比曲线(Q-S 曲线) | 第80-81页 |
· 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对比曲线(S-t 曲线)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