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2-16页 |
1.1 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 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我国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2 农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6-20页 |
2.1 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来源及危害 | 第16-17页 |
2.2 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 第17-19页 |
2.3 农田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及抗性基因的出现 | 第19页 |
2.4 多环芳烃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新特征 | 第19-20页 |
3 多环芳烃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复合污染物在土壤-蔬菜体系中迁移转化的生态风险 | 第20-23页 |
3.1 多环芳烃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蔬菜体系内的富集积累 | 第22页 |
3.2 抗性细菌及抗性基因在土壤-蔬菜体系内的富集积累 | 第22-23页 |
4 研究目的、内容、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4.3 科学问题 | 第25页 |
4.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土壤中多环芳烃与抗生素消减过程的交互作用 | 第26-38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6-2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3.1 不同污染物添加对芘降解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不同污染物处理对土壤中四环素消减动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 | 第32-34页 |
3.4 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变化 | 第34-36页 |
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土壤中多环芳烃与四环素复合污染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变化 | 第38-46页 |
1 引言 | 第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2.3 土壤微生物计数以及降解菌计数试验 | 第39页 |
2.4 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1 不同污染物处理对降解菌数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不同污染物处理对于土壤细菌、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不同污染物处理对于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结构的影响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PAHS/抗生素在土壤-蔬菜体系内迁移富集过程 | 第46-54页 |
1 引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2.1 试验材料与器材 | 第46-4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2.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4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消减影响 | 第48-49页 |
3.2 苋菜、菜豆体内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3.3 污染物芘在土壤-蔬菜界面上的迁移 | 第51-53页 |
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抗生素抗性细菌/基因在土壤-蔬菜体系内的富集过程 | 第54-72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2页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器材 | 第54-5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2.3 样品收集及预处理 | 第55-56页 |
2.4 蔬菜中可培养内生细菌总数与抗生素抗性内生细菌的计数 | 第56-58页 |
2.5 蔬菜中抗生素抗性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58页 |
2.6 土壤中抗性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3.1 两种不同蔬菜的根、叶、种子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内生菌以及抗性菌种类与频率 | 第62-64页 |
3.2 土壤和蔬菜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定性检测 | 第64-66页 |
3.3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变化 | 第66-69页 |
4 小结 | 第69-7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2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