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大X大Y”格式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从研究现状看本文的论题 | 第10-11页 | (四)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五) 研究对象及其范围的确定 | 第11-12页 | (六) 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一、格式“大X大Y”的构成分析 | 第13-21页 | (一) 对格式中不变成分“大”的考察 | 第13-14页 | · 不变成分“大”的词性考察 | 第13-14页 | · 不变成分“大”的意义考察 | 第14页 | (二) 格式中可变成分X、Y的构成及关系 | 第14-18页 | · 从音节角度看X、Y的构成 | 第15页 | · 从语形角度看X、Y的构成 | 第15-16页 | · 从词性角度看X、Y的构成 | 第16-18页 | (三) “大”与“X、Y”组合后的凝固性 | 第18-21页 | 二、格式“大X大Y”的句法功能分析 | 第21-23页 | (一) 作主语 | 第21页 | (二) 作谓语 | 第21页 | (三) 作宾语 | 第21页 | (四) 作定语 | 第21-22页 | (五) 作状语 | 第22页 | (六) 作补语 | 第22-23页 | 三、格式“大X大Y”的语义分析 | 第23-34页 | (一) 格式中X和Y的意义关系 | 第23-24页 | · X和Y意义相关 | 第23页 | · X和Y意义相近 | 第23-24页 | · X和Y意义相对或者相反 | 第24页 | (二) 格式中内嵌成分X和Y的位置变换 | 第24-30页 | · 顺序可以自由变换的X、Y | 第25-27页 | · 顺序不能自由变换的X、Y | 第27-30页 | (三) 格式前后项与整体的语义关系 | 第30-32页 | · 加合式组合关系 | 第30-31页 | · 增值关系 | 第31页 | · 重叠式组合关系 | 第31-32页 | · 交错关系 | 第32页 | (四) 格式“大X大Y”的格式意义 | 第32-34页 | 四、格式“大X大Y”的语用价值和表述功能 | 第34-43页 | (一) 格式的韵律特征:音律和谐,节奏鲜明 | 第34-35页 | (二) 格式“大X大Y”的语体特征 | 第35-36页 | (三) 格式“大X大Y”的感情色彩 | 第36-38页 | · 褒义色彩 | 第36页 | · 贬义色彩 | 第36-37页 | · 中性色彩 | 第37-38页 | (四) .格式“大X大Y”的表义特征 | 第38-41页 | · 格式“大X大Y”强调重心,凸显重点 | 第38-39页 | · 格式“大X大Y”生动形象、含义丰富 | 第39-40页 | · 格式“大X大Y”的主观性 | 第40-41页 | (五) 格式“大X大Y”的表述功能 | 第41-43页 | · 格式“大X大Y”的强调功能 | 第41-42页 | · 格式“大X大Y”的描述功能 | 第42-43页 | 五、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