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滑坡的研究历史 | 第9-10页 |
1.2.2 桩基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桩基及其作用特点 | 第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平承载桩的受力变形研究现状及工作性状 | 第16-28页 |
2.1 水平承载桩计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1页 |
2.1.1 桩基分类 | 第16-18页 |
2.1.2 水平承载桩计算方法的历史与现状 | 第18-21页 |
2.2 水平承载桩的分析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2.1 极限地基反力法 | 第21-23页 |
2.2.2 弹性地基反力法 | 第23-24页 |
2.2.3 复合地基反力法 | 第24页 |
2.2.4 弹性理论法 | 第24-25页 |
2.2.5 双参数地基弹性法 | 第25-26页 |
2.2.6 NL法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及强度破坏理论 | 第28-36页 |
3.1 混凝土的强度及破坏 | 第28-35页 |
3.1.1 混凝土强度特性 | 第28-29页 |
3.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9-30页 |
3.1.3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30-34页 |
3.1.4 混凝土破坏类型判据 | 第34-35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小截面抗滑桩基于有限元软件的分析 | 第36-60页 |
4.1 梁受弯受剪破坏特征 | 第36-41页 |
4.1.1 受弯破坏特征 | 第36-39页 |
4.1.2 受剪破坏特征 | 第39-41页 |
4.2 ABAQUS软件及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41-50页 |
4.2.1 线弹性模型 | 第42-43页 |
4.2.2 Mohr-Coulomb模型 | 第43-45页 |
4.2.3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4.2.4 ABAQUS中混凝土本构理论 | 第46-50页 |
4.3 有限元分析研究的步骤 | 第50-51页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4.4.1 模型的力学参数及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51-52页 |
4.4.2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4.3 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 第53页 |
4.4.4 边界条件 | 第53页 |
4.4.5 加载方式 | 第53-54页 |
4.4.6 数值模拟模型 | 第54页 |
4.5 小截面抗滑桩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4.5.1 KHZ-1桩截面应力分布及钢筋应力分布过程 | 第54-58页 |
4.5.2 KHZ-1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58页 |
4.5.3 桩的承载能力对比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ABAQUS模拟大截面抗滑桩的分析 | 第60-76页 |
5.1 大截面抗滑桩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5.1.1 大截面抗滑桩模型建立思路 | 第60页 |
5.1.2 大截面抗滑桩的力学参数 | 第60页 |
5.2 大截面抗滑桩承载能力对比 | 第60-62页 |
5.2.1 KHZ-2的截面承载力对比 | 第60-61页 |
5.2.2 KHZ-3的截面承载力对比 | 第61页 |
5.2.3 KHZ-4的截面承载力对比 | 第61页 |
5.2.4 KHZ-5的截面承载力对比 | 第61-62页 |
5.3 不同截面应力分布过程 | 第62-73页 |
5.3.1 KHZ-2桩截面应力分布及钢筋应力分布过程 | 第62-65页 |
5.3.2 KHZ-3桩截面应力分布及钢筋应力分布过程 | 第65-67页 |
5.3.3 KHZ-4桩截面应力分布及钢筋应力分布过程 | 第67-69页 |
5.3.4 KHZ-5桩截面应力分布及钢筋应力分布过程 | 第69-73页 |
5.4 大截面尺寸桩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5.4.1 KHZ-2桩截面路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73页 |
5.4.2 KHZ-3桩截面路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73-74页 |
5.4.3 KHZ-4桩截面路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74页 |
5.4.4 KHZ-5桩截面路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