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上黏膜次环切钉合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2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 选择标准 | 第12-13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2-13页 | 3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3.1 年龄 | 第13页 | 3.2 病程 | 第13页 | 3.3 性别 | 第13-14页 | 3.4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 | 第1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4.1 均衡性 | 第14页 | 4.2 术前准备 | 第14-15页 | 4.3 麻醉方式 | 第15页 | 4.4 器械 | 第15页 | 4.5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方法 | 第15页 | 4.6 手术步骤及术中注意事项 | 第15-17页 | 4.7 术后处理 | 第17页 | 5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第17-20页 | 5.1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5.2 肛门自制功能评估 | 第17-18页 | 5.3 术后并发症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5.4 创面愈合时间 | 第19页 | 5.5 安全性观察 | 第19-20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1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 统计结果 | 第20-27页 | 2.1 疗效对比 | 第20页 | 2.2 肛门自制功能变化 | 第20-23页 | 2.3 术后并发症 | 第23-26页 | 2.4 创面愈合时间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40页 | 1 祖国医学对痔的研究与认识 | 第27-28页 | 1.1 祖国医学对痔的概念的认识 | 第27页 | 1.2 祖国医学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1.3 祖国医学对痔的辨证分型 | 第28页 | 2 西方医学对痔的研究与认识 | 第28-29页 | 3 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 | 第29-31页 | 3.1 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常用术式 | 第29-30页 | 3.2 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难点 | 第30页 | 3.3 环状混合痔术中保护肛垫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4 大C环术的提出背景 | 第31-32页 | 5 大C环术的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5.1 中医理论与现代器械的结合 | 第32-33页 | 5.2 中医分段齿形结扎法是疗法基础 | 第33页 | 5.3 “非观血,少损伤,保形态,保功能”思想是疗法提高 | 第33页 | 6 大C环术的术式特点 | 第33-34页 | 6.1 具有分段齿形结扎术的特点 | 第34页 | 6.2 又有现代吻合器技术的特点 | 第34页 | 7 RPH术的理论依据及术式特点 | 第34-35页 | 8 采用联合术式的意义 | 第35页 | 9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9.1 疗效分析 | 第35页 | 9.2 肛门自制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9.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36-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文献综述 | 第45-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