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概述 | 第21-29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党风建设 | 第21页 | 2.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 | 第21-23页 | 2.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借鉴 | 第23-25页 |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列宁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 | 第24-25页 | 2.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背景 | 第25-29页 | 2.3.1 延安时期党员成分多样复杂 | 第25-26页 | 2.3.2 延安时期共产党革命任务艰巨 | 第26-27页 | 2.3.3 延安时期“左”“右”倾思想共存 | 第27页 | 2.3.4 延安时期党员干部作风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第3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29-39页 | 3.1 以组织学习提高全党理论水平 | 第29-31页 | 3.1.1 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 | 第29-30页 | 3.1.2 构建多元化的理论宣传体系 | 第30页 | 3.1.3 创办多层次的理论教育平台 | 第30-31页 | 3.2 以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第31-33页 | 3.2.1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 | 第31-32页 | 3.2.2 明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 | 第32-33页 | 3.2.3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 | 第33页 | 3.3 以教育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 第33-36页 | 3.3.1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 第34页 | 3.3.2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和宗旨教育 | 第34-35页 | 3.3.3 科学文化的素质教育 | 第35-36页 | 3.4 以制度建设推动作风建设 | 第36-39页 | 3.4.1 深化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 | 第36-37页 | 3.4.2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执行 | 第37页 | 3.4.3 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 | 第37-39页 | 第4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39-49页 | 4.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价值 | 第39-42页 | 4.1.1 提高了全体党员的理论水平 | 第39-40页 | 4.1.2 全面增强了全体党员的党性 | 第40-41页 | 4.1.3 提升了党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 第41-42页 | 4.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价值 | 第42-45页 | 4.2.1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第42-43页 | 4.2.2 形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 第43-44页 | 4.2.3 明确了党的作风建设重点 | 第44-45页 | 4.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实践价值 | 第45-49页 | 4.3.1 党风建设方法依然值得借鉴 | 第45-46页 | 4.3.2 秉承延安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第46-47页 | 4.3.3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