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牛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30页 |
1 牛轮状病毒主要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13-25页 |
· VP3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14-15页 |
· VP4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15-18页 |
· VP6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18-21页 |
· VP7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21-23页 |
· NSP4非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23-25页 |
2 牛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 牛轮状病毒经典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 基因检测方法 | 第27-30页 |
第2章 牦牛轮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3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第30-31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1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1页 |
· 核酸的提取与cDNA合成 | 第31-32页 |
· 牦牛RV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 第32页 |
· 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 敏感性测定 | 第32页 |
· 特异性评价 | 第32页 |
· 稳定性评价 | 第32页 |
· 四种RT-PCR方法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33页 |
2 结果 | 第33-38页 |
· 牦牛RV VP6基因片段序列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34页 |
· 牦牛RV检测引物的特异性 | 第34-35页 |
· 优化的RT-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35-36页 |
· 特异性 | 第36页 |
· 稳定性 | 第36页 |
· 本方法和文献中报道的检测BRV的方法的比较 | 第36页 |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36-37页 |
· 青藏高原四个地区的牦牛轮状病毒VP6基因片段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3章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41-54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 临床样本及培养细胞 | 第41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2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第42-43页 |
· 临床样本的前期处理 | 第42页 |
·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42页 |
· 分离病毒的RT-PCR鉴定 | 第42-43页 |
3 分离毒株的VP4、VP6、VP7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 | 第43-45页 |
· 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43-44页 |
· 分离毒株的VP4、VP6、VP7基因的扩增与克隆测序 | 第44-45页 |
· 分离毒株的VP4、VP6和VP7基因的同源性比对与遗传进化分析 | 第45页 |
4 结果 | 第45-51页 |
·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45-47页 |
· VP4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47-48页 |
· VP6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48-51页 |
· VP7基因扩增结果 | 第51页 |
5 讨论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一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