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与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 第16-26页 |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逆向对外直接投资(OFDI) | 第16页 |
· 技术溢出 | 第16-17页 |
· 理论回顾 | 第17-24页 |
· 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研究 | 第17-20页 |
· 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机制研究 | 第26-32页 |
· 企业微观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 | 第26-29页 |
· 逆向技术转移机制 | 第26-27页 |
· 研发成果反馈机制 | 第27-28页 |
· 研发资源共享机制 | 第28-29页 |
· 国家宏观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 | 第29-31页 |
· 示范效应 | 第29页 |
· 竞争效应 | 第29-30页 |
· 关联效应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微观实证研究 | 第32-52页 |
·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微观实证检验 | 第32-44页 |
·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 第32-34页 |
· 模型与方法 | 第34-37页 |
·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微观实证检验 | 第44-51页 |
· 模型与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宏观实证研究 | 第52-62页 |
·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宏观实证检验 | 第52-59页 |
· 模型设定 | 第52页 |
·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 第52-57页 |
·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我国企业逆向O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宏观实证检验 | 第59-61页 |
·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第59页 |
· 估计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62-68页 |
· 国家层面对策建议 | 第62-64页 |
· 优化投资主体,鼓励逆向OFDI | 第62-63页 |
·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 | 第63页 |
· 完善投资引导,加强制度研究 | 第63-64页 |
· 借助华商网络,推动战略实施 | 第64页 |
· 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 抓住时机,加快逆向OFDI步伐 | 第64-65页 |
· 注重制度差异,由“近”及“远”投资转型 | 第65页 |
· 提高学习能力,加快适应东道国制度环境 | 第65-66页 |
· 加强华人交流,维系关系网络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