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实验方法 | 第15-2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实验器材 | 第15页 |
· 实验试剂 | 第15页 |
2 实验动物 | 第15-18页 |
· 动物来源 | 第15页 |
· 动物随机与分组 | 第15-16页 |
· 动物造模及评定 | 第16-18页 |
· MCAO大鼠模型制备 | 第16-17页 |
· 造模成功标准 | 第17-18页 |
3 穴位定位、针刺方法 | 第18-19页 |
· 穴位定位与针刺深度 | 第18-19页 |
· 针刺方法 | 第19页 |
4 观测指标 | 第19-20页 |
· 心电图测定 | 第19-20页 |
· ELISA检测血清CK、CK-MB、cTnI、NE、E | 第20页 |
5 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6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1 大鼠心电图情况 | 第22-23页 |
2 不同组别大鼠血清CK、CK-MB、cTnI的比较与分析 | 第23-24页 |
3 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儿茶酚胺类物质NE、E变化的比较与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43页 |
1 中医对心脑关系的认识 | 第25-31页 |
· 心经、心包经与心的关系 | 第26-28页 |
· 心经、心包经与脑的关系 | 第28-30页 |
· 选择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作为CCS大鼠干预因素的依据 | 第30-31页 |
2 现代医学对脑心综合征的认识 | 第31-37页 |
· 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制 | 第31-33页 |
· 脑心综合征心电图的变化特点 | 第33-34页 |
· 脑心综合征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特点 | 第34-35页 |
· 脑心综合征血清儿茶酚胺类物质表达的变化 | 第35-37页 |
3 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脑心综合征的干预效应的探讨 | 第37-40页 |
· 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CCS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CCS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电针心经穴、心包经穴对CCS大鼠血清儿茶酚氨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实验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与本研究的展望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附件A:动物实验观察表 | 第49-50页 |
附件B:综述 | 第50-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