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科英布拉“发杜”的基本情况 | 第7页 |
二、葡萄牙“发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7-9页 |
(一) 对“发杜”的来源、音乐家等内容进行介绍的文献资料 | 第7-8页 |
(二) 从历史角度对葡萄牙“发杜”进行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 第8-9页 |
(三) 集中探讨“发杜”来源问题的文献资料 | 第9页 |
三、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对田野工作的相关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科英布拉“发杜”音乐文本中的模糊属性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科英布拉“发杜”音乐文本的记录方式 | 第12-14页 |
一、《科英布拉“发杜”选集》 | 第12-13页 |
(一) 选集的结构布局 | 第12-13页 |
(二) 音乐文本的记录方式 | 第13页 |
二、《永恒的旋律第30集》 | 第13-14页 |
(一) 乐谱集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二) 音乐文本的记录方式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科英布拉“发杜”音乐文本分析:以《告别的叙事歌》为例 | 第14-15页 |
一、诗歌的结构和押韵特点 | 第14页 |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和声布局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科英布拉“发杜”音乐文本中的模糊属性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科英布拉“发杜”的变迁模式 | 第18-26页 |
第一节 里斯本“发杜”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若干史实 | 第18-21页 |
一、“发杜”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页 |
二、以里斯本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要点 | 第18-21页 |
(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发杜” | 第19页 |
(二) 20世纪初至1932年之前的“发杜” | 第19-20页 |
(三) 萨拉查独裁统治期间(1932-1968年)的“发杜” | 第20页 |
(四) 阿马利娅·罗德里格斯(Amalia Rodrigues)和当代的“发杜”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科英布拉“发杜”的变迁模式 | 第21-26页 |
一、从历史记载中看科英布拉“发杜”的若干特点 | 第22-23页 |
(一) 主题内容 | 第22页 |
(二) 20世纪以前的科英布拉“发杜” | 第22页 |
(三)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下叶科英布拉“发杜”的“黄金时代” | 第22-23页 |
二、科英布拉“发杜”变迁模式的几个要点 | 第23-26页 |
(一) 主题内容的变迁 | 第23页 |
(二) 观念的变迁 | 第23-24页 |
(三) 功能的变迁 | 第24-25页 |
(四) 身份的变迁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以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探索科英布拉“发杜” | 第26-32页 |
第一节 以人文地理学为视角的理论考量 | 第26-28页 |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 | 第26页 |
二、理解“地方”(Place) | 第26-27页 |
三、以人文地理学为视角的理论考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从三个案例看地方“意义”的构建和地方感的实现 | 第28-32页 |
一、燃带节(Queima das Fitas)中的科英布拉“发杜” | 第28-29页 |
(一) 燃带节的形成和发展 | 第28-29页 |
(二) 燃带节中的科英布拉“发杜” | 第29页 |
二、咖啡馆中的科英布拉“发杜” | 第29-30页 |
三、阁楼下的科英布拉“发杜”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