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教育制度研究--以官学、私学为中心的考察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21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21页 | 1.六朝教育制度的总体研究 | 第7-10页 | 2.六朝教育制度的专题研究 | 第10-18页 | 3.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一、六朝教育制度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1-42页 | (一)门阀政治的制度藩篱 | 第21-23页 | (二)世族庄园的经济垄断 | 第23-25页 | (三)民族迁徙与兵戎战争 | 第25-27页 | (四)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 第27-42页 | 1.东吴文教政策的反思与选择 | 第28-29页 | 2.东晋文教政策的名不副实 | 第29-31页 | 3.南朝文教政策的再兴与多元 | 第31-33页 | 4.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并用 | 第33-42页 | 二、官学教育制度 | 第42-58页 | (一)教育机构的制度增设 | 第42-46页 | 1.区分入学对象,两学并存 | 第42-44页 | 2.开办专科学校,培养人才 | 第44-46页 | (二)官师队伍的充任与编制 | 第46-49页 | 1.设立国子祭酒,增置博士 | 第46-47页 | 2.地方兼设学官,对接国学 | 第47-49页 | (三)教学内容设置与考试制度 | 第49-52页 | 1.修习五经要义,明典条制 | 第49-50页 | 2.扩充课程内容,明经策试 | 第50-52页 | (四)皇室教育优先制 | 第52-55页 | 1.专任太子二傅,擢用官师 | 第52-54页 | 2.培养皇子德才,常置师友 | 第54-55页 | (五)官学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第55-58页 | 三、私学教育体制 | 第58-71页 | (一)施教人员与家教机构的设置 | 第58-63页 | 1.家传父兄为主,妇女为辅 | 第58-60页 | 2.开设学馆乡校,发展学术 | 第60-63页 | (二)家训规制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 第63-67页 | 1.制定家训教诫,敦谕家风 | 第63-65页 | 2.讲求专精覃思,注重教法 | 第65-67页 | (三)受业对象与师生关系的确立 | 第67-69页 | (四)私学管理与官吏选任的结合 | 第69-71页 | 四、官学、私学两种学制之间的关系 | 第71-79页 | (一)私学教材与国学程课的对接 | 第71-73页 | (二)官私一体,互为补充的入仕目标 | 第73-74页 | (三)学科内容与组织形式的传承与突破 | 第74-79页 | 五、六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第79-87页 | (一)特点 | 第79-83页 | 1.制度文化本位观念突显 | 第79-81页 | 2.体系等级化与目的性明确 | 第81-82页 | 3.机构专门化与多元化显著 | 第82-83页 | (二)影响 | 第83-87页 | 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第84-85页 | 2.对隋唐乃至后世教育制度的影响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