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基础理论 | 第21-34页 |
2.1 吸纳能力研究 | 第21-22页 |
2.1.1 吸纳能力概念和结构 | 第21-22页 |
2.1.2 吸纳能力效果研究 | 第22页 |
2.2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1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 | 第22-23页 |
2.2.2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定义视角 | 第23页 |
2.3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过程 | 第23-26页 |
2.3.1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过程模型 | 第23-24页 |
2.3.2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过程要素描述 | 第24-25页 |
2.3.3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过程总结 | 第25-26页 |
2.4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概念内涵 | 第26页 |
2.5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维度结构 | 第26-32页 |
2.5.1 初步的维度划分 | 第26-27页 |
2.5.2 维度划分的检验 | 第27-32页 |
2.6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模型与吸纳能力维度结构修正 | 第32-33页 |
2.6.1 对过程模型和维度划分的反思 | 第32页 |
2.6.2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过程模型的修正 | 第32-33页 |
2.6.3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概念和维度结构的修正 | 第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第34-43页 |
3.1 研究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34页 |
3.2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3.3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效果分析 | 第35-41页 |
3.3.1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效果探讨 | 第35-37页 |
3.3.2 吸纳能力所划分的维度对产业集群升级成功的影响 | 第37-41页 |
3.4 理论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43-66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5页 |
4.1.1 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4.1.2 集群升级成功的测度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45页 |
4.2.1 问卷内容和形式 | 第45页 |
4.2.2 问卷设计过程 | 第45页 |
4.3 数据获取 | 第45-46页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6-65页 |
4.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6-51页 |
4.4.2 研究变量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51-54页 |
4.4.3 假设检验 | 第54-63页 |
4.4.4 实证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网络结点吸纳能力提升对策 | 第66-73页 |
5.1 提升创新网络节点吸纳能力的思路 | 第66-67页 |
5.2 创新网络结点吸纳能力提升建议 | 第67-72页 |
5.2.1 提升采用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 第67-68页 |
5.2.2 提升实行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 第68-69页 |
5.2.3 提升融合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 第69-70页 |
5.2.4 加速吸纳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整体升级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