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本论文相关问题研究概述 | 第18-26页 |
2.1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界定 | 第18-19页 |
2.1.2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特点 | 第19-20页 |
2.2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 第20-24页 |
2.2.1 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广泛传播 | 第21-22页 |
2.2.3 留日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爱国图强意识 | 第22-23页 |
2.2.4 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十月革命前留日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 第26-35页 |
3.1 十月革命前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3.1.1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传播 | 第26-27页 |
3.1.2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传播 | 第27-28页 |
3.1.3 无政府主义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传播 | 第28-29页 |
3.2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途径 | 第29-31页 |
3.2.1 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译著 | 第30页 |
3.2.2 创办报刊译介马克思主义学说 | 第30-31页 |
3.3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 第31-34页 |
3.3.1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结构复杂 | 第31-32页 |
3.3.2 传播内容具有选择性 | 第32-33页 |
3.3.3 传播方式单一,以译介为主 | 第33页 |
3.3.4 传播对象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五四时期留日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第35-50页 |
4.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35-39页 |
4.1.1 关于唯物史观 | 第35-37页 |
4.1.2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 | 第37-38页 |
4.1.3 关于阶级斗争理论 | 第38-39页 |
4.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途径 | 第39-45页 |
4.2.1 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 | 第39-40页 |
4.2.2 出版通俗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40-41页 |
4.2.3 创办各类学校、讲习所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41-42页 |
4.2.4 开展论战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第42-45页 |
4.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特点 | 第45-49页 |
4.3.1 马克思主义者群体逐步形成 | 第45-46页 |
4.3.2 传播内容趋向完整系统 | 第46-47页 |
4.3.3 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 | 第47-48页 |
4.3.4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二十世纪初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与启示 | 第50-60页 |
5.1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的地位及影响 | 第50-54页 |
5.1.1 开辟了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 | 第50-51页 |
5.1.2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 第51-53页 |
5.1.3 初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53-54页 |
5.2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 | 第54-56页 |
5.2.1 留日知识分子群体分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 | 第54-55页 |
5.2.2 二次翻译容易出现传播误差 | 第55页 |
5.2.3 日本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影响传播效果 | 第55-56页 |
5.3 二十世纪初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启示 | 第56-59页 |
5.3.1 传播者的坚定政治信仰是前提 | 第56-57页 |
5.3.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根本 | 第57页 |
5.3.3 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传播途径是保障 | 第57-58页 |
5.3.4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