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α,ω-链端功能化聚烯烃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α,ω-链端功能化聚烯烃传统的合成方法 | 第10-18页 |
1.2.1 烯烃配位聚合过程链转移反应 | 第10-12页 |
1.2.2 活性配位聚合 | 第12-14页 |
1.2.3 活性阴离子聚合 | 第14-15页 |
1.2.4 开环易位聚合 | 第15-17页 |
1.2.5 “Click”反应 | 第17-18页 |
1.3 叶立德同源聚合 | 第18-20页 |
1.3.1 叶立德同源聚合机理 | 第18-19页 |
1.3.2 叶立德单体的类型 | 第19-20页 |
1.4 用于叶立德同源聚合的硼烷及新型硼烷的设计合成 | 第20-21页 |
1.4.1 用于叶立德同源聚合的硼烷 | 第20-21页 |
1.4.2 新型硼烷的设计合成 | 第21页 |
1.5 α,ω-链端功能化聚烯烃在制备嵌段共聚物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 第22-24页 |
2 叶立德同源聚合制备链端功能化聚烯烃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3 使用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25-26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4.1 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三甲基氯化亚砜 | 第26页 |
2.4.2 二甲基氧化硫甲基叶立德的制备 | 第26-27页 |
2.4.3 St-PM-OH和TAIC-PM-OH的合成 | 第27页 |
2.4.4 St-PM-I和TAIC-PM-I的合成 | 第27页 |
2.4.5 St-PM-SC(S)NEt_2和TAIC-PM-SC(S)NEt_2的合成 | 第27-28页 |
2.4.6 三臂结构TAIC-(PM-I)_3聚亚甲基的合成 | 第28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利用巯基-烯点击化学进行链端功能化反应 | 第38-4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3 使用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38-39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3.4.1 利用3-巯基-1,2-丙二醇进行基团转化反应 | 第39页 |
3.4.2 利用2-叔丁氧羰基氨基乙硫醇进行基团转化反应 | 第3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自由基活性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及呼吸图法制备多孔膜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4.3 使用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43-44页 |
4.4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4.1 线性PM-b-PFSt双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44页 |
4.4.2 三臂结构TAIC-(PM-b-PFSt)_3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44页 |
4.4.3 线性PM-b-P(St-co-FSt)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44-45页 |
4.4.4 利用三臂结构嵌段共聚物制备多孔膜 | 第45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5.1 线性PM-b-PFSt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45-46页 |
4.5.2 三臂结构TAIC-(PM-b-PFSt)_3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46-48页 |
4.5.3 线性PM-b-P(St-co-FSt)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48-49页 |
4.5.4 三臂结构嵌段聚合物多孔膜表面形貌的观察及水接触角的测量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8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