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病原特征 | 第15页 |
2.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的分型 | 第15页 |
2.1 基因分型 | 第15页 |
2.2 生物分型 | 第15页 |
3.BVDV与HCV抗原相关性 | 第15-16页 |
4.BVD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4.1 国外BVD流行现况 | 第16页 |
4.2 国内BVD流行现况 | 第16-17页 |
5.BVDV对牛群健康的危害 | 第17页 |
6.临床诊断 | 第17-18页 |
7.实验室诊断 | 第18-20页 |
7.1 病原鉴定 | 第18页 |
7.2 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 第18-20页 |
8.防治措施 | 第20-24页 |
8.1 检疫 | 第20页 |
8.2 免疫接种 | 第20-23页 |
8.3 治疗 | 第23页 |
8.4 日常管理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4-52页 |
试验一 新疆某规模化牛场暴发牛病毒性腹泻(BVD)的诊断与BVDV序列分析 | 第24-37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1.1 实验试剂与相关仪器设备 | 第25页 |
1.2 实验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6页 |
1.3 实验用染色液的配制 | 第26页 |
1.3 病料采集 | 第26页 |
2.方法 | 第26-31页 |
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检查 | 第26页 |
2.2 细菌学检测 | 第26-27页 |
2.2.1 肺脏、肝脏及肠壁组织处理 | 第26-27页 |
2.2.2 染色、镜检 | 第27页 |
2.3 RT-PCR检测 | 第27-29页 |
2.3.1 粪便及肠内容物样品处理 | 第27页 |
2.3.2 总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3.3 引物设计 | 第28页 |
2.3.4 RT-PCR反应 | 第28-29页 |
2.4 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目的条带的回收 | 第29-30页 |
2.4.2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30页 |
2.4.3 质粒提取 | 第30-31页 |
2.4.4 阳性株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31页 |
3.结果 | 第31-35页 |
3.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检查结果 | 第31-32页 |
3.2 细菌学检测 | 第32页 |
3.3 RT-PCR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4 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 | 第33页 |
3.5 测序结果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33-35页 |
4.讨论 | 第35-36页 |
5.小结 | 第36-37页 |
试验二 BVD-MD/IBR二联灭活疫苗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的对比试验 | 第37-45页 |
1.材料 | 第37-3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37-38页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方法 | 第38-40页 |
2.1 BVDV疫苗免疫程序 | 第38页 |
2.2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程序 | 第38页 |
2.3 BVDV抗体ELISA检测 | 第38-39页 |
2.4 猪瘟抗体ELISA抗体检测 | 第39-40页 |
3.结果 | 第40-43页 |
3.1 BVDV抗体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3.2 牛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3 BVD-MD/IBR二联苗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二免后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 第42-43页 |
4.讨论 | 第43-44页 |
5.小结 | 第44-45页 |
试验三 免疫母牛所产犊牛抗原抗体检测及健康状况观察 | 第45-52页 |
1.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5-4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2.方法 | 第46-47页 |
2.1 粪便拭子处理 | 第46页 |
2.2 血清采集 | 第46页 |
2.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第46页 |
2.4 猪瘟抗体ELISA抗体检测 | 第46页 |
2.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抗原ELISA检测 | 第46-47页 |
2.6 犊牛健康状况观察 | 第47页 |
3.结果 | 第47-51页 |
3.1 犊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抗体与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 第47-48页 |
3.2 犊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抗原ELISA检测结果 | 第48-50页 |
3.3 犊牛健康状况 | 第50-51页 |
4.讨论 | 第51页 |
5.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 | 第52-53页 |
1.全文总结 | 第52页 |
2.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