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麦系列品种产量与光合性能的演变特征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 | 第11-12页 | · 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良 | 第12-13页 | · 小麦株型的改良 | 第13-14页 | · 茎型 | 第13-14页 | · 叶型 | 第14页 | · 小麦光合能力的改良 | 第14-17页 | · 个体光合效率的变化 | 第15-16页 | · 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16页 | · 叶片衰老特性 | 第16页 | · 光合物质积累与运转 | 第16-17页 | · 小麦品种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氮素的吸收与转运 | 第17-18页 | · 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18页 |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2页 | · 干物质积累量 | 第20页 | · 叶片形态指标 | 第20页 | · 株高、穗长及节间长度 | 第20页 | · SPAD值 | 第20页 | · 剑叶光合参数 | 第20页 | · 群体透光率 | 第20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20-21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21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21页 |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21页 | ·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p羧化酶/加氧酶)活性 | 第21-22页 | · 磷酸烯醇式丙酮羧化酶(PEPC)活性 | 第22页 | · 产量与产量结构 | 第22页 | · 数据分析 | 第22-24页 | · 群体质量指标计算方法 | 第22页 | · 氮效率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小麦花后贮存氮素运转和贮存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3页 | · 不同年代育成扬麦品种演产量的演变 | 第24-27页 | · 不同年代育成扬麦品种对氮素响应的演变 | 第27-30页 | · 扬麦系列品种产量变化对氮素响应的演变 | 第27-28页 | · 扬麦系列品种演变过程中氮素利用效率的演变 | 第28-30页 | · 不同年代扬麦品种群体结构指标的演变 | 第30-39页 | · 扬麦系列品种干物质积累的演变 | 第30-31页 | · 扬麦系列品种各器官花前贮存物转运的演变 | 第31-33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前干物质运转与花后干物质积累的演变 | 第33-35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茎蘖动态的演变 | 第35-37页 | · 扬麦系列品种LAI动态的差异 | 第37-38页 | · 扬麦系列品种粒叶比的差异 | 第38-39页 | · 扬麦系列品种株型参数指标的演变 | 第39-42页 | · 扬麦系列品种株高和节间长度的差异 | 第39-40页 | · 开花期扬麦系列品种叶长、叶宽及叶夹角的差异 | 第40-42页 | · 扬麦系列品种群体透光率的演变 | 第42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光合能力与衰老特性的演变 | 第42-50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光合能力的差异 | 第42-47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SPAD值的差异 | 第42-43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光合速率的差异 | 第43-46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光合酶活性的差异 | 第46-47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 第47-48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抗氧化系统保护酶的差异 | 第48-50页 | · 扬麦系列品种氮素积累和运转的演变 | 第50-53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各器官氮素运转的演变 | 第50-51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氮素同化和转运 | 第51-53页 | · 扬麦系列品种演变特征与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5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3-60页 | · 讨论 | 第53-58页 | · 不同年代扬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演变 | 第53-54页 | · 不同年代扬麦品种对氮素响应的演变 | 第54-55页 | ·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群体质量的演变 | 第55页 | ·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株型的改良 | 第55-56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花后剑叶光合能力的改良 | 第56-57页 | ·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花后剑叶衰老特性的改良 | 第57页 | · 不同年代小麦光合物质积累和运转的演变 | 第57-58页 | · 不同年代小麦氮素同化和运转的演变 | 第58页 | · 扬麦系列品种进一步改良的途径 | 第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