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南溪区石松村村庄规划实践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乡村振兴 | 第19-20页 | 2.1.2 幸福美丽新村 | 第20页 | 2.1.3 村庄规划 | 第20页 | 2.1.4 我国村庄规划发展演变进程 | 第20-21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2页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页 | 2.3 乡村振兴对村庄规划建设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1 对“业兴”的影响 | 第24页 | 2.3.2 对“家富”的影响 | 第24页 | 2.3.3 对“人和”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对“村美”的影响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规划方法探析 | 第26-36页 | 3.1 规划原则 | 第26-27页 | 3.1.1 立足特色优势原则 | 第26页 | 3.1.2 生态环境先行原则 | 第26页 | 3.1.3 农民主体利益原则 | 第26-27页 | 3.1.4 自然、人、乡村三位一体原则 | 第27页 | 3.1.5 多元投入原则 | 第27页 | 3.2 规划内容及规划方法 | 第27-31页 | 3.2.1 优化空间布局,发展特色产业 | 第27-28页 | 3.2.2 完善配套设施,布局道路结构 | 第28-29页 | 3.2.3 提高生态质量,美化生活环境 | 第29页 | 3.2.4 梳理文化遗产,培养传统文化 | 第29-30页 | 3.2.5 科学管理运营,激发村庄活力 | 第30-31页 | 3.3 村庄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第31-35页 | 3.3.1 生态保护型 | 第31-32页 | 3.3.2 环境整治型 | 第32-34页 | 3.3.3 现代农业型 | 第34-35页 | 3.4 村庄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启示 | 第35-36页 | 第4章 大坪乡石松村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4.1 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 第36-40页 | 4.1.1 自然与人文概况 | 第36-38页 | 4.1.2 产业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4.1.3 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 第39页 | 4.1.4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 第39-40页 | 4.2 村民住宅及人居环境概况 | 第40-41页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5页 | 4.3.1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 第41-42页 | 4.3.2 村落布局呈散乱分布 | 第42-44页 | 4.3.3 富民增收体系待完善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石松村村庄规划 | 第46-60页 | 5.1 以产村相融为主线的产业布局 | 第46-49页 | 5.1.1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 第47-48页 | 5.1.2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 第48-49页 | 5.2 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村域聚居点布局规划 | 第49-52页 | 5.2.1 明确新村定位 | 第50-51页 | 5.2.2 改善人居环境 | 第51-52页 | 5.3 以文明新风貌为看点的乡风文明规划 | 第52-55页 | 5.3.1 整治公共服务设施 | 第53-55页 | 5.3.2 构建乡土文明体系 | 第55页 | 5.4 以多元共治为指向的乡村治理体系规划 | 第55-57页 | 5.4.1 村民自治 | 第56页 | 5.4.2 政府善治 | 第56-57页 | 5.5 以脱贫致富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 第57-58页 | 5.5.1 培育新型农民 | 第57-58页 | 5.5.2 扩宽培养渠道 | 第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