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枯草芽胞杆菌蛋白表达系统及其应用 | 第9-10页 |
1.1.1 枯草芽胞杆菌蛋白表达系统概述 | 第9页 |
1.1.2 枯草芽胞杆菌蛋白表达系统的调控元件 | 第9-10页 |
1.2 RNA调控元件概述及其应用 | 第10-14页 |
1.2.1 核糖开关的简介 | 第10页 |
1.2.2 核糖开关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3 核酶的简介 | 第12页 |
1.2.4 适体核酶的简介 | 第12-14页 |
1.2.5 适体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普鲁兰酶概述及其应用 | 第14-15页 |
1.3.1 普鲁兰酶简介 | 第14页 |
1.3.2 普鲁兰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纳豆激酶的概述及应用 | 第15-16页 |
1.4.1 纳豆激酶的简介 | 第15页 |
1.4.2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7-1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1.4 培养基 | 第19页 |
2.1.5 主要溶液 | 第19-20页 |
2.2 重组蛋白的克隆和表达 | 第20-26页 |
2.2.1 细菌质粒的提取 | 第20页 |
2.2.2 基因扩增 | 第20-21页 |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1页 |
2.2.4 重组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21-23页 |
2.2.5 茶碱适体核酶通信模块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 第23页 |
2.2.6 含有检验蛋白菌株的构建 | 第23-25页 |
2.2.7 B.subtilis16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化学转化 | 第25-26页 |
2.2.8 重组菌株的培养 | 第26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3.1 SDS-PAGE分析 | 第26页 |
2.3.2 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检测 | 第26页 |
2.3.3 普鲁兰酶活性检测 | 第26-27页 |
2.3.4 纳豆激酶活性检测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41页 |
3.1 曼氏血吸虫锤头状核酶(RZ)调控功能的验证 | 第28-30页 |
3.1.1 含有曼氏血吸虫锤头状核酶(RZ)的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8页 |
3.1.2 核酶RZ在 B.subtilis中调控功能的验证 | 第28-29页 |
3.1.3 DMSO和茶碱对核酶(RZ)功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适体核酶(AZ)介导的基因调控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3.2.1 含有适体核酶的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30页 |
3.2.2 茶碱适体核酶通信模块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 第30-31页 |
3.3 适体核酶元件对不同启动子的适配性鉴定及作用条件的优化 | 第31-37页 |
3.3.1 TSS与适体核酶元件之间的距离对适体核酶功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茶碱配体的剂量对适体核酶调控作用的分析 | 第33-34页 |
3.3.3 适体核酶与不同内源组成型启动子的适配及调控功能鉴定 | 第34-37页 |
3.4 适体核酶和核糖开关调控外源蛋白的表达性能 | 第37-41页 |
3.4.1 适体核酶和核糖开关调控mCherry的表达性能 | 第37-38页 |
3.4.2 茶碱适体核酶和核糖开关调控元件对普鲁兰酶的调控性能 | 第38-39页 |
3.4.3 茶碱适体核酶和核糖开关调控元件对纳豆激酶的调控性能 | 第39-41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主要结论 | 第41页 |
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A:通信模块筛选获得的突变体的最小自由能 | 第47-48页 |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