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2-2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2-1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调查量表 | 第13-14页 |
1.2.2 调查方法 | 第14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14页 |
2 结果 | 第14-19页 |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 | 第14页 |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14-16页 |
2.3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特点 | 第16-17页 |
2.4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19页 |
2.4.1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 | 第17-19页 |
2.4.2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19页 |
3 讨论 | 第19-20页 |
3.1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特点 | 第19-20页 |
3.2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页 |
4 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20-21页 |
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绝经女性阴道微生态研究 | 第22-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1.1 研究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3页 |
1.2 研究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4.1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样本采集及阴道健康评分 | 第25页 |
1.4.3 细菌总DNA提取与检测 | 第25-26页 |
1.4.4 16 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 | 第26-27页 |
1.4.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纯化 | 第27页 |
1.4.6 Illumina MiSeq文库构建 | 第27页 |
1.4.7 Illumina MiSeq测序 | 第27-28页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统计学分析 | 第28-31页 |
1.5.1 测序数据处理 | 第28页 |
1.5.2 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 第28-29页 |
1.5.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29页 |
1.5.4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1.5.5 物种组成分析 | 第30页 |
1.5.6 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 | 第30页 |
1.5.7 16 S功能预测分析 | 第30页 |
1.5.8 统计学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42页 |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 | 第31页 |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31-32页 |
2.3 测序数据处理、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 第32-33页 |
2.4 阴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2.4.1 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33页 |
2.4.2 稀释曲线 | 第33-34页 |
2.4.3 Rank-Abundance曲线 | 第34页 |
2.5 阴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第34-36页 |
2.6 阴道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36-40页 |
2.6.1 群落类型结构 | 第36页 |
2.6.2 不同绝经状态阴道微生物的群落类型分布 | 第36-37页 |
2.6.3 阴道健康评分与群落类型 | 第37-40页 |
2.7 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 | 第40-41页 |
2.8 16 S功能预测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3.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阴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 | 第42-44页 |
3.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的阴道标志微生物 | 第44页 |
3.3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阴道微生物的功能预测分析 | 第44-45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45页 |
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部分 替勃龙对阴道微生态及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影响的研究 | 第46-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2页 |
1.1 研究主要试剂及耗材、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1.3.1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第47-48页 |
1.3.2 其余步骤 | 第48-49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统计学分析 | 第49-52页 |
1.4.1 测序数据处理 | 第49页 |
1.4.2 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 第49页 |
1.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9-50页 |
1.4.4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0页 |
1.4.5 物种组成分析 | 第50页 |
1.4.6 菌群分型分析 | 第50-51页 |
1.4.7 GSM症状与阴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1.4.8 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 | 第51页 |
1.4.9 16 S功能预测分析 | 第51页 |
1.4.10 统计学分析 | 第51-52页 |
2 结果 | 第52-65页 |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 | 第52页 |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52-53页 |
2.3 测序数据处理、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 第53页 |
2.4 阴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3-55页 |
2.4.1 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53-54页 |
2.4.2 稀释曲线 | 第54页 |
2.4.3 Rank-Abundance曲线 | 第54-55页 |
2.5 阴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2.6 阴道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56-60页 |
2.6.1 群落组成分析 | 第56-58页 |
2.6.2 物种Venn图分析 | 第58-60页 |
2.6.3 菌群分型分析 | 第60页 |
2.7 GSM与阴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2.7.1 对照组与替勃龙组GSM相关症状的比较 | 第60-62页 |
2.7.2 GSM相关症状与阴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2.8 替勃龙对阴道标志微生物的影响LEfSe | 第62-64页 |
2.9 16 S功能预测分析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3.1 阴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与GSM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3.2 替勃龙对阴道标志微生物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 替勃龙对阴道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第68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68-69页 |
5 小结 | 第69-70页 |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7-78页 |
附表2 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调查量表 | 第78-79页 |
附表3 阴道健康评分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