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对唐诗蓝本的因袭与演进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1.选题意义 | 第8-9页 | 2.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3.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1章 诗中有“戏”——唐诗蓝本所具有的戏剧基因 | 第12-28页 | 1.1 故事性 | 第12-17页 | 1.1.1 诗歌中的人物 | 第12-14页 | 1.1.2 诗歌中的情节 | 第14-15页 | 1.1.3 故事与诗歌相伴生 | 第15-17页 | 1.2 冲突性 | 第17-19页 | 1.2.1 人物的冲突性 | 第17-18页 | 1.2.2 情节的冲突性 | 第18-19页 | 1.3 悲剧性 | 第19-21页 | 1.3.1 诗歌中的悲剧成分 | 第19-20页 | 1.3.2 诗歌中的悲剧结构 | 第20-21页 | 1.3.3 诗歌中的悲剧人物 | 第21页 | 1.4 知悉度 | 第21-28页 | 1.4.1 人物形象的知悉度 | 第22-24页 | 1.4.2 诗歌故事的接受度 | 第24-28页 | 第2章 诗意延续——四部元杂剧对唐诗的接受及其所突出的诗化色彩 | 第28-34页 | 2.1 戏曲意境的营造 | 第28-31页 | 2.1.1 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在人耳目 | 第28-30页 | 2.1.2 述事如出其口 | 第30-31页 | 2.2 诗性的戏曲语言 | 第31-34页 | 2.2.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31-32页 | 2.2.2 雅体俗用的语言创作倾向 | 第32-34页 | 第3章 戏曲书写——四部杂剧对唐诗的戏曲化构造 | 第34-56页 | 3.1 情节构造 | 第34-45页 | 3.1.1 造物之赋形 | 第34-38页 | 3.1.2 戏剧冲突的强化 | 第38-42页 | 3.1.3 悲剧性的情节得到情感强化 | 第42-45页 | 3.2 人物形象的再造 | 第45-52页 | 3.2.1 人物关系网络的构建 | 第45-47页 | 3.2.2 人物性格类型化、直观化 | 第47-52页 | 3.3 叙事角度的转换 | 第52-56页 | 3.3.1 元杂剧创作者与剧中人物的双重叙事视角 | 第52-54页 | 3.3.2 演员表演时的叙事视角 | 第54-56页 | 第4章 异代共鸣——白朴等人对有关唐诗关注的原因 | 第56-63页 | 4.1 客观原因:混乱的时局对白朴等人选择题材的影响 | 第56-59页 | 4.1.1 黍离之悲:白朴和白居易深感乱世之痛 | 第56-57页 | 4.1.2 阻碍重重:马致远、乔吉同感诗人怀才不遇之悲 | 第57-59页 | 4.2 主观原因:白朴等剧作家与白居易、杜牧内心世界的接近 | 第59-63页 | 4.2.1 人文关怀:诗人与杂剧家对歌妓的深切关怀 | 第59-60页 | 4.2.2 变旧为新:白朴等人对唐诗文本创作主旨的修正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8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