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5-6页 |
第一章 开胸法检测肺高血压小鼠模型右心室血液动力学 | 第6-14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页 |
一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8-10页 |
2.1 缺氧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的构建 | 第8-9页 |
2.2 开胸法检测小鼠的右心室压力的方法建立 | 第9-10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10-12页 |
3.1 建立开胸法检测小鼠的右心室压力的方法 | 第10-11页 |
3.2 利用开胸法检测缺氧诱导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的血流动力学 | 第11-12页 |
四 讨论 | 第12-13页 |
五 参考文献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估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中的应用 | 第14-38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二 实验设计 | 第18-22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3.1 肺动脉高压超声常用切面及操作步骤 | 第22-24页 |
3.2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 第24-25页 |
3.3 血流动力学检测 | 第25-28页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四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4.1 肺动脉直径及血液压力在第二周升高 | 第28-29页 |
4.2 传统超声在第四周能够检测出大鼠的异常 | 第29-30页 |
4.3 心脏组织病理检测 | 第30页 |
4.4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造模后两周检测到右心运动的异常 | 第30-31页 |
4.5 径向的弹性应变力和应变率对于MCT大鼠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 第31-32页 |
五 结论 | 第32页 |
六 讨论 | 第32-34页 |
七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第三章 BMPR2基因突变数据库的建立及基因突变大鼠模型的构建 | 第38-59页 |
中文摘要 | 第38-39页 |
Abstract | 第39-40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一 BMPR2基因突变数据库构建实验设计 | 第41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1 建立BMPR2突变数据库 | 第42页 |
3.2 确定基因的绝对位置 | 第42-43页 |
3.3 构建基因突变大鼠模型 | 第43-45页 |
四 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4.1 BMPR2基因独立突变数据库的建立 | 第45-46页 |
4.2 BMPR2基因突变在患者中发现次数大于3次的子数据库的建立 | 第46页 |
4.3 SIFT等多个数据库的验证 | 第46-47页 |
4.4 突变频次较高基因的再验证 | 第47-48页 |
4.5 F1代基因突变大鼠基因型鉴定 | 第48-49页 |
4.6 鉴定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五 讨论 | 第50-56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综述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 第59-70页 |
前言 | 第59页 |
一 肺动脉高压转基因动物模型 | 第59-62页 |
二 药物导致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 第62-63页 |
三 物理方法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 第63-65页 |
四 讨论 | 第65-66页 |
五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缩略词表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