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
页 |
Abstract | 第11-13
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
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8
页 |
· 柑桔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4-17
页 |
· 柑桔遗传转化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
页 |
· 柑桔遗传转化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
页 |
· 柑桔遗传转化存在的问题 | 第16-17
页 |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 第17-18
页 |
·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问题 | 第17-18
页 |
· 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性问题 | 第18
页 |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对策 | 第18-23
页 |
· 基因删除技术 | 第18-20
页 |
· 安全标记基因 | 第20-23
页 |
· 成花基因研究进展 | 第23-27
页 |
· 控制植物花发育的基因种类 | 第23-24
页 |
· LFY 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4-25
页 |
· LFY 同源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5-27
页 |
·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7-28
页 |
第二章 以PMI 为选择标记基因雪柑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8-48
页 |
· 材料 | 第28-29
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
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5
页 |
· 双元表达载体pC1301-PMI-LFY 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29-32
页 |
· 农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32-33
页 |
· 以PMI 基因为选择标记雪柑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3-35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
页 |
· 重组载体pC1301-PMI-LFY 导入农杆菌EHA105 的鉴定 | 第35
页 |
· 农杆菌EHA105 对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的敏感性实验 | 第35-36
页 |
· 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6-41
页 |
· 结论 | 第41-42
页 |
· 讨论 | 第42-48
页 |
· 抑菌剂的选择 | 第42
页 |
· 农杆菌侵染用工程菌液的制备与OD600 的选择 | 第42-43
页 |
· 甘露糖作为筛选剂在PMI 选择系统中的应用 | 第43
页 |
· 共培养在转化中的作用 | 第43-44
页 |
· 生长调节剂在转化中的作用 | 第44-48
页 |
第三章 以PMI 基因为选择标记LFY 和LLFY 基因转化雪柑的研究 | 第48-67
页 |
· 材料 | 第48-49
页 |
· 材料 | 第48
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8
页 |
· 主要试验试剂、实验设备 | 第48-4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6
页 |
· 重组质粒pC1301-PMI-LLFY 转化农杆菌 | 第49
页 |
· 重组质粒pC1301-PMI-LLFY 转化EHA105 的鉴定 | 第49-50
页 |
· 转化程序 | 第50-51
页 |
· 壮苗时甘露糖浓度的确定及抗性植株壮苗 | 第51
页 |
· 抗性苗的生根 | 第51
页 |
· 转化目的基因抗性植株的检测 | 第51-55
页 |
· 转化率的计算 | 第55
页 |
· 移栽 | 第55-56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
页 |
· 重组载体pC1301-PMI-LLFY 导入农杆菌的检测 | 第56
页 |
· 雪柑以LFY 和LLFY 为目的基因的转化 | 第56
页 |
· 壮苗培养基中甘露糖筛选压的确定 | 第56-57
页 |
· 抗性植株壮苗 | 第57
页 |
· 抗性植株的CPR 检测 | 第57-58
页 |
· 植物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58
页 |
· 抗性植株PCR 扩增PMI 检测 | 第58
页 |
· 转LFY 基因抗性植株LFY 基因检测 | 第58-59
页 |
· 转LLFY 基因抗性植株LLFY 基因的检测 | 第59
页 |
· 抗性植株的滤纸桥生根 | 第59
页 |
· 移苗 | 第59
页 |
· 讨论 | 第59-67
页 |
· 转化体的生长情况 | 第59-60
页 |
·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生根 | 第60
页 |
·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氯酚红(CPR)检测 | 第60-61
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1-67
页 |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一种简单、快捷转化雪柑新方法的探索研究 | 第67-78
页 |
· 材料 | 第67-68
页 |
· 植物材料及载体 | 第67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68
页 |
· 主要试剂 | 第68
页 |
· 方法 | 第68-72
页 |
· 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68
页 |
· 农杆菌的针刺接种 | 第68
页 |
· 移栽 | 第68-69
页 |
· 针刺植株的检测 | 第69-7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3
页 |
· 针刺植株的PMI 基因检测 | 第72-73
页 |
· 针刺植株的LFY 基因检测 | 第73
页 |
· 探针效率估计 | 第73
页 |
· 针刺植株的PCR-Southern 检测 | 第73
页 |
· 转基因植株的GUS 组织化学法检测 | 第73
页 |
· 讨论 | 第73-78
页 |
· 关于“针刺法”在木本植物转基因上应用的可行性讨论 | 第73-74
页 |
· LFY 基因丢失现象说明 | 第74
页 |
· 针刺后两种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74-78
页 |
第五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8-86
页 |
· 材料 | 第78
页 |
· 载体和菌株 | 第78
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78
页 |
· 实验方法 | 第78-82
页 |
·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78-79
页 |
· 带酶切位点的LLFY 基因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79
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79-80
页 |
· 质粒提取 | 第80
页 |
· 质粒酶切 | 第80-81
页 |
· 质粒连接反应 | 第81
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81-82
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82
页 |
· LLFY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路线 | 第8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3
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C2300-355-LLFY-OCS 的构建 | 第82
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C2300-355-SLLFY-OCS 的构建 | 第82-83
页 |
· 讨论 | 第83-86
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
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
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