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1 常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 常用全脑缺血模型 | 第10-11页 |
1.2 常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第11-13页 |
2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研究现状及中药对缺血神经元损害保护作用的研究 | 第13-21页 |
2.1 神经元损伤部位及时间 | 第13页 |
2.2 缺氧缺血损伤的机制说 | 第13-17页 |
2.3 中药神经保护治疗概况 | 第17-21页 |
3 MARCKS蛋白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3.1 MARCKS蛋白信号转导通路的构成与激活 | 第22-27页 |
3.2 MARCKS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 第27-29页 |
3.3 MARCKS蛋白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的关系 | 第29-32页 |
前言 | 第3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45页 |
1 立法依据和组方特点 | 第34页 |
2 多发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第34-36页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2.2 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页 |
2.3 动物模型的分组 | 第35-36页 |
2.4 给药途径和时间 | 第36页 |
2.5 药物浓度 | 第36页 |
3 多发性脑梗塞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检查方法 | 第36页 |
3.1 实验器材 | 第36页 |
3.2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 第36页 |
4 多发性脑梗塞模型大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积分方法 | 第36-37页 |
5 MARCKS蛋白及其磷酸化在多发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 第37-45页 |
5.1 标本的收集与贮存 | 第3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5.3 固定化蛋白印记法(Westernblot) | 第38-42页 |
5.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 第42-45页 |
结果 | 第45-54页 |
1 多发性脑梗塞模型大鼠外观、步态及鼠脑大体解剖特点 | 第45页 |
2 各组大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变及9601颗粒的干预作用 | 第45-47页 |
3 各组大鼠海马形态学的改变及9601颗粒的干预作用 | 第47-48页 |
4 MARCKS蛋白在大鼠海马及皮层组织中的表达及9601颗粒的干预作 | 第48-51页 |
5 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MARCKS蛋白的活性及9601颗粒的干预 | 第51-53页 |
6 大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评分与MARCKS和p-MARCKS表达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附录(照片)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