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英文摘要 | 第5-8
页 |
绪论 | 第8-10
页 |
引子 | 第10-11
页 |
第一章 方言与民歌 | 第11-13
页 |
一 语言与方言 | 第11
页 |
二 方言与地方民歌 | 第11-13
页 |
(一) 民歌使用方言演唱 | 第11-12
页 |
(二) 方言影响着民歌的音乐构成 | 第12-13
页 |
第二章 传统河州"花儿"的语言特色 | 第13-29
页 |
一 河州"花儿"语言丰富、精炼、淳朴 | 第13-16
页 |
(一) "花儿"的语言有无比的丰富性 | 第13-15
页 |
(二) 精炼是"花儿"语言特点之一 | 第15-16
页 |
(三) 语言淳朴如其人 | 第16
页 |
二 "花儿饶比兴" | 第16-18
页 |
三 花儿语言的"刚"与"柔" | 第18-21
页 |
(一) 刚 | 第18-19
页 |
(一) 柔 | 第19-21
页 |
四 特殊的语言习惯和结构特点 | 第21-22
页 |
五 河州花儿中常用的衬词 | 第22-28
页 |
(一) 便于演唱时的行腔润色 | 第22-24
页 |
(二) 用于烘托气氛 | 第24-25
页 |
(三) 用于突出作品风格 | 第25-26
页 |
(四) 用于收声 | 第26-28
页 |
六 俚语 | 第28-29
页 |
第三章 河州"花儿"改编曲的语言特点 | 第29-38
页 |
一 作曲家改编民歌时常用的保持民歌风格的手段 | 第29
页 |
二 河州"花儿"改编曲的语言特色 | 第29-35
页 |
(一) 对心上人的称呼分别是:"尕妹子儿"、"尕妹妹"、"妹妹" | 第32-33
页 |
(二) 形容妹妹模样俊俏分别使用了:"没见过我的"、"俊模样"、"山丹红花天"三个短语 | 第33
页 |
(三) 表现"我"急切的心情的一些词包括:"望三趟"、"闹的慌"、"三趟(着)看" | 第33-34
页 |
(四) 第一人称"我"的使用 | 第34-35
页 |
(五) 衬词的使用 | 第35
页 |
三 我学唱花儿及其改编曲的感受 | 第35-38
页 |
(一) 对音调的把握不能教条的完全以记录的乐谱为准,听原唱更重要 | 第35-36
页 |
(二) 要更深层次了解花儿就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花儿的语言习惯 | 第36
页 |
(三) 演唱方法要以所学技能为基础,同时结合花儿的传统唱法 | 第36-38
页 |
结论 | 第38-40
页 |
一 声乐演唱专业的研究生要想把中国民族作品唱的十分到位,就必须亲自下野实地考察,闭门造车绝不可取 | 第38
页 |
二 对于民歌的演唱方法要遵循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客观认识 | 第38-40
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
页 |
附录 | 第41-42
页 |
书目 | 第41
页 |
音像资料 | 第41-42
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