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3
页 |
导论 | 第13-18
页 |
一、选题动因与意义 | 第13-14
页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
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5-16
页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6-18
页 |
第一章 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第18-39
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文献综述 | 第18-25
页 |
一、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综述 | 第18-24
页 |
二、关于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研究综述 | 第24-25
页 |
第二节 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特殊性分析 | 第25-29
页 |
一、基础设施的涵义与特点 | 第25-27
页 |
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概念的界定 | 第27-28
页 |
三、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特殊性 | 第28-29
页 |
第三节 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架构 | 第29-34
页 |
一、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主要参与主体 | 第29-30
页 |
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架构 | 第30
页 |
三、主要交易步骤 | 第30-32
页 |
四、可选的现金流偿付安排 | 第32-34
页 |
第四节 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相关定价方法 | 第34-39
页 |
一、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定价概念的界定 | 第34-35
页 |
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基本定价模型 | 第35-36
页 |
三、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第36-39
页 |
第二章 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39-53
页 |
第一节 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有利因素 | 第39-42
页 |
一、中国已经具备较丰富的资产证券化经验 | 第39-41
页 |
二、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其他有利因素 | 第41-42
页 |
第二节 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理论可行性 | 第42-43
页 |
一、基础设施资产的特性具备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 | 第42
页 |
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特征具备进行证券化的条件 | 第42-43
页 |
第三节 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现实必要性 | 第43-51
页 |
一、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各地财力无法满足资金需求 | 第43-47
页 |
二、几种传统的融资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各种障碍 | 第47-49
页 |
三、从与BOT 的对比看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融资方式的优势 | 第49-50
页 |
四、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经济意义分析 | 第50-51
页 |
小结 | 第51-53
页 |
第三章 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障碍——从两个案例说起 | 第53-66
页 |
第一节 两个案例介绍与分析 | 第53-58
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53-56
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56-58
页 |
三、案例总结 | 第58
页 |
第二节 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 第58-66
页 |
一、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障碍的集中体现 | 第58-59
页 |
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的特殊性造成的障碍 | 第59-60
页 |
三、SPV 的设立与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障碍 | 第60-62
页 |
四、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方面的障碍 | 第62-63
页 |
五、信用增级方面的障碍 | 第63-64
页 |
六、其它方面的障碍 | 第64-66
页 |
第四章 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 第66-76
页 |
第一节 若干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建议 | 第66-73
页 |
一、开展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总体对策思路 | 第66
页 |
二、针对基础设施未来收益的特殊性的建议 | 第66-67
页 |
三、关于SPV 的选择问题 | 第67-69
页 |
四、关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方面的建议 | 第69
页 |
五、关于信用增级方面的建议 | 第69-72
页 |
六、其他方面的建议 | 第72-73
页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 | 第73-76
页 |
一、投资银行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协调人和组织者 | 第73
页 |
二、投资银行是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 第73-74
页 |
三、投资银行目前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面临的障碍分析 | 第74-76
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
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