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前言 | 第1-7
页 |
第一部分 取得时效制度存废理论研究——价值上的分析 | 第7-21
页 |
第一节 取得时效制度概述 | 第7-13
页 |
一、 取得时效的含义 | 第7-9
页 |
二、 取得时效的性质 | 第9-10
页 |
三、 取得时效的范围 | 第10-11
页 |
四、 取得时效的效力 | 第11-13
页 |
第二节 取得时效废止的观点 | 第13-15
页 |
一、 理论方面的依据 | 第14-15
页 |
二、 实际方面的依据 | 第15
页 |
第三节 取得时效保存的观点 | 第15-21
页 |
一、 理论方面的依据 | 第16-17
页 |
二、 实际方面的依据 | 第17-19
页 |
三、 小结 | 第19-21
页 |
第二部分 取得时效制度的历史考证--从实证角度分析 | 第21-40
页 |
第一节 取得时效制度在古罗马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5
页 |
一、 最古取得时效制度的形成 | 第21-23
页 |
二、 长期时效与最长时效 | 第23-24
页 |
三、 优帝统一时效制度的确立 | 第24-25
页 |
第二节 大陆、英美法系国家对取得时效的确立与发展 | 第25-31
页 |
一、 大陆法系统一并存时效制度立法模式 | 第26-27
页 |
二、 大陆法系分立并存时效制度立法模式 | 第27-29
页 |
三、 英美法系国家的取得时效制度 | 第29-31
页 |
第三节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对取得时效的取消或限制 | 第31-33
页 |
一、 前苏联对取得时效制度的取消 | 第31-32
页 |
二、 原东欧国家对取得时效制度的承认及限制 | 第32-33
页 |
第四节 实证考察后的思考 | 第33-40
页 |
一、 明确界定财产所有权是取得时效制度存在的社会根源 | 第33-35
页 |
二、 所有权观念的变迁是取得时效制度存在的思想之源 | 第35-36
页 |
三、 正义与秩序的衡平是取得时效制度的价值选择 | 第36-40
页 |
第三部分 取得时效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研究--体系上的分析 | 第40-62
页 |
第一节 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法律制度 | 第40-46
页 |
一、 诉讼时效概述 | 第40-42
页 |
二、 取得时效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 | 第42-45
页 |
三、 小结:我国时效制度的立法体例 | 第45-46
页 |
第二节 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与善意取得制度 | 第46-54
页 |
一、 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 | 第46-50
页 |
二、 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与善意取得制度 | 第50-53
页 |
三、 小结:对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中要求善意立法例的评价 | 第53-54
页 |
第三节 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与不动产登记制度 | 第54-62
页 |
一、 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 | 第55-57
页 |
二、 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与不动产登记制度 | 第57-59
页 |
三、 小结:对限制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客体立法例的批判 | 第59-62
页 |
结论 | 第62-63
页 |
引证书目 | 第63-67页 |